地坛庙会
我对庙会的不感冒,是十多年前龙潭庙会的经历导致的。
那时,期望中的民俗表演全停演了,整个龙潭湖公园上百个摊位都买着相同或雷同的小吃。土路在大风经过时,亲密接触着我的裤腿。在大风里吃的灌肠、喝的豆汁,都混杂着土腥味,挑衅着我的味蕾和肠胃。没一会,就梦幻破灭了,从人潮中挣扎出来,带着膝盖以下变成了擦都擦不干净的土色裤腿,拔腿逃离了龙潭庙会。
就像“创伤”没有得到心理干预,之后的十多年,我拒绝庙会。
正月初四,爸爸说想去庙会,爸爸的要求我是不会拒绝的,所以,我们一家去了地坛庙会。选择地坛庙会,因为它号称“文化庙会”,既然“文化”,应该不会只吃吃喝喝。而且它是庙会传统恢复得最早的北京庙会,以民俗、传统特色而闻名。而且,即使庙会令我失望,至少地坛的红墙碧瓦、坛台殿堂是值得逛逛的。
事实上,今年的地坛庙会没有辜负我,老北京风味小吃只占两个摊位,其余的完全以年货、民俗表演为主。
2010年地坛庙会吉祥物
北京传统小吃
茶汤
在方泽坛内的表演有:仿清祭地表演、天桥绝活、东北风情二人转 、巴蜀风韵川剧、皮影戏、综艺演出、传统手工艺、灯谜擂台;在斋宫广场有老北京人家;在风入松茶馆有老北京传统曲艺;在东门有拉洋片、民间花会表演;在西门有儿童木偶戏;在北门有百姓大戏节;园内的摊位卖着年货。
其中,我很喜欢“ 草根皇帝”祭地,其实是仿乾隆盛世的祭地表演。向社会征集的“草根皇帝”,扮演乾隆参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七的祭地表演,严格遵照乾隆皇帝的祭拜程序进行。
我们随着人群等在斋宫外,不久,斋宫大门打开,首先出现的是威武庄重的仪仗队,随后乾隆皇帝的銮驾被抬了出来。“草根皇帝”板着面孔,似乎想表现出一脸正气来,但对于观众,他似乎过于严肃、刻板,于是人群中有人叫道:“皇帝笑一个”。人群随着仪仗队来到方泽坛,开始了祭地表演,在八佾舞中,迎神、奠玉帛、进俎、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
仿清祭地表演
仿清祭地表演
仿清祭地表演
仿清祭地表演
仿清祭地表演
“ 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是理想四合院的写照。地坛庙会的“老北京人家”重现北京四合院的风韵,堂屋内摆设着隔扇、条案、八仙桌、太师椅,堂屋外放着门墩、鱼缸、石榴树。不禁使我想起小时候的爷爷奶奶家。跪在太师椅上、一手扶着八仙桌、一手玩着条案上的鸡毛掸子;春天看着院子里的小桃树结出只能看不能吃的袖珍桃子;夏天,在葡萄架下找叶子里青虫;初秋,乘爷爷奶奶午睡时偷葡萄吃;深秋,欢欣鼓舞地看着大人们从石榴树上摘下比我的头还大的石榴,熟得裂开了口,里面紫红的石榴粒逗引着我的口水(孩子们一忍再忍,不敢偷吃,是因为石榴树不像葡萄架那样多产,它一年只结三、四颗石榴,少一颗都很扎眼);冬天,爷爷从葡萄架下大坛子里盛出腌好的雪里红给我们吃。虽说我是瘦丫头,不是胖丫头,我的家还真是北京传统院落,深深怀念中……
蹬技、车技、古彩戏法,天桥式摔跤,耍中幡、抖空竹等天桥绝活精彩刺激,可惜我没能看全,我最喜欢的是口吐七彩,满口的粉末喷出的烟雾变换着色彩,不时还有火花出现;烟雾吐尽,又从口中拉出几段很长的彩带,眼看着演员的小圆脸渐变成小尖脸,没想到一个人的嘴里能塞进那么多的东西。
没能把演出看全,原因嘛,就是天气很冷,在台下站久了,脚就冻得慌。 所以,我们这里看一会,就要走动走动,再去那里看一会。总体印象,所有的演出里,人气较高的是天桥绝活、民间花会表演、川剧、二人转,人气爆棚的是仿清祭地表演。
地坛庙会综艺演出
藏族舞蹈
武术
民乐
拉洋片
东北风舞台
东北风舞台
民俗
地坛庙会随处可见卖风车、拨浪鼓的小贩,他们甚至没有摊位,就站着,手里晃动着风车、拨弄着拨浪鼓招揽生意。总觉得拨浪鼓是小孩的玩意,我让爸爸给我买了一个风车。
幸运的是,今天的风很大,都不用刻意挥臂摇晃,就把它拿在手里,风车上的三对风轮就快速转动起来,带动三片小板翻转,进而带动三个小鼓槌敲响下面的三面小鼓,声音响亮,很振奋情绪。
不幸的是,今天的风很大,一阵大风来袭,一个风轮飞离风车,再一个、又一个,不久,我的风车只剩一对风轮在转,一面小鼓在敲了,不过,依然敲得响亮。忍痛将它丢进垃圾桶时,看见那里面已有很多同样破损了的风车。哎!世事真难十全十美,没风的时候它不转不响,风大了就支离破碎。这也许是使人们懂得知足,懂得放弃的意思吧!
传统冰糖葫芦玩具插在洋年货摊前
年货摊
大红灯笼高高挂
关键字: 仪仗队 拨浪鼓 石榴树 葡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