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八百年的卢沟桥
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出来,再转回宛平城西门,城门正对着的就是举世闻名的卢沟桥,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其他三个为河北赵州桥、福建泉州洛阳桥和广东潮州广济桥)。卢沟桥建成于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桥。游客门票20元,当地居民则凭证件免费通行。记忆中老陈上一次到卢沟桥已是20年前的事情了。
卢沟桥因横跨卢沟而得名,但在地图上看这里现在叫“永定河”。在网上查过资料才得知,原来卢沟之名始于唐代,因其水混浊,又称作小黄河、墨水河等,因河水经常泛滥,河道迁移不定,故又称为无定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巡抚于成龙等把卢沟河大加疏浚,并筑长堤防水,改名永定河,卢沟之名遂废。
东广场南侧的一组雕塑描绘了当初修建卢沟桥时的艰辛场面。雕刻石狮子雕塑。
搬运巨石雕塑。
搬抬巨石和监工雕塑。
推车。
八门大炮。
有一个关于卢沟桥的歇后语是:“卢沟桥过骆驼----早晚多”。这是因为过去北京的运输工具主要靠骆驼,而卢沟桥又是北京西南的咽喉要道,那时从卢沟桥进城到广安门需半天的时间。因此从房山一带进京的骆驼驮子,一般都要在头一天傍晚赶到卢沟桥头的宛平城,第二天一早起程,中午再赶到广安门,然后进城卸货或做买卖。从北京南下的骆驼驮子也要赶在傍晚前住在宛平城,第二天早晨再继续南行,所以卢沟桥头每天早晚都响着络绎不绝的驼铃声。“出了关厢到湾子,小井大井见卢沟。卢沟桥上歇个脚儿,三十里地到良乡。------”这首童谣,唱的就是卢沟桥自古就为商贾通衢的要道。
如今卢沟桥东广场北侧的一组雕塑描写的就是当时的场景。
画壁上词曰:“琼花坞 卢沟残月西山晓 西山晓 龙踞虎盘 水围山绕 昭王一去音尘杳遥憐弓剑行人老 行人老 黄金台上几番秋草”。
商贾通衢雕塑。
外乡人雕塑。
先溜达到广场北面的玉尺亭,为元太保刘秉忠墓址。刘秉忠(1216—1274),中国元代政治家,作家,城市规划专家。字仲晦,原名侃。邢州(今河北邢台)人。曾为僧,法名子聪。元世祖忽必烈对他言无不听,宠任益隆,曾经位至三公,官居太保。
亭子里的木梁上有着色彩鲜艳的图画,与颐和园的长廊风格类似。
亭子边的石仲翁已残缺不全,但仍默默地守候在墓址前。
精美的石碑雕龙碑首。
卢沟桥桥东马路北侧的“康熙重修卢沟桥碑”,碑文记载了康熙八年(1679年)重修卢沟桥的情况。
卢沟桥的两端拦板尽头,东边雕着伏地的石狮,西边雕有垂首的石象,用头顶住了最后的石栏杆,形态古朴,象征着大桥固若金汤,坚实无比。
大象顶桥。
在卢沟桥两端入桥口的两侧,共立有四根石制的华表和四块石碑。华表形式与天安门前的华表相似,但在雕刻与装饰上有所不同。上置石狮的方向,桥东者向东,桥西者向西。石碑高大雄伟,雕刻精良,东西二侧遥相呼应,为壮丽的卢沟桥增色不少。
关于卢沟桥,最出名的当属“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句谚语。许多游人曾试图搞清数目,但数来数去,眼花缭乱,最终只好作罢。1962年有关部门专门派人搞了一次清点,逐个编号登记,清点出大小石狮子485个,应该说已“迷团冰释”了。孰料在1979年的复查中,又发现了17个,这样卢沟桥的大小石狮子的总数应为502个(可卢沟桥景区简介里却是501个)。但这是否就为卢沟桥狮子的真正数量呢,谁也不敢打保票。因为大狮子身上有众多的小狮子,而其他位置则或单只雄狮或雌狮带着小狮,千姿百态,大的有十余厘米,小的仅几厘米,确实很难数清楚。
桥上石栏狮子望柱共有281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望柱中间嵌有279块栏板,栏板内侧与桥面外侧均雕有宝瓶、云纹等图案。可惜现在都用铁栏杆围起来,不能最近距离地观赏了。
这些石狮蹲伏起卧,千姿百态,形态逼真,神态各异,没有完全相同的,堪称石雕艺术的精品,而整座桥就是石雕艺术的长廊。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名闻中外的卢沟桥》一文中曾对此有过极为生动的描述:“------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好像在交谈;有的在抚育狮儿,好像在轻轻呼唤;桥南边东部有一只石狮,高竖起一只耳朵,好似在倾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和过往行人的说话------真是千姿百态,神情活现。”
经过八百多年的时代变迁,这些狮子经历了金、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几个时期的修补,如今大部分石狮是明、清两代原物,金代的已很少,元代的也不多了。通过这些融汇了不同时期艺术特征和风格的狮子雕刻,可以了解我国石雕艺术的发展潮流,如今的卢沟桥已成为一座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博物馆。
卢沟桥东面雁翅桥面北侧的“卢沟晓月碑”。碑上刻有乾隆御笔“卢沟晓月”四字,并刻乾隆所作卢沟诗。碑心两侧及四边均为浮雕龙纹图案,碑首为一个四柱式的宝盖顶子。碑的形制与北海琼岛春阴碑、颐和园万寿山碑的碑首相似,碑亭同乾隆察永定河碑亭相同。这种造型和雕饰,在北京独树一帜。传说每当五更天晓、月儿西沉之时,别处所见到的月色均不如卢沟桥的月色佳美妩媚,因此在金代即被称作“卢沟晓月”,被列入燕京八景之一。
卢沟晓月碑之侧面。
卢沟桥中央,特意为了游客参观而保留下来的的一段旧桥面遗址。
卢沟桥西头雁翅桥面北侧的“乾隆察永定河碑亭”。下为须弥座,座上雕刻精美的二龙戏珠图案。此碑亭平面为正方形,基台石砌,四角立汉白玉石龙柱四根,柱上刻精致盘龙、山石和波涛云气,柱子之间有石额仿相连,上雕花纹。
“乾隆重葺卢沟桥碑”,刻有乾隆御笔《重葺卢沟桥记》,记载了乾隆五十年(1785年)修葺卢沟桥的经过。
古渡千秋。背面为卢沟桥修缮暨建成八百周年碑记,1992年9月10日所立。
“晓月阁”纪念品商店。
卢沟桥雁翅桥的桥面,最远处为宛平城的西门。
往回走时继续拍拍桥南面的,这些不同年代、不同形态、栩栩如生,颜色深浅不一的石狮。
符氏酒亭。
酒亭前的雕龙石书。
篷车。
最后在卢沟桥历史博物馆里转了10分钟。
斩龙剑。这是指卢沟桥桥墩俯视平面形状呈船形,桥墩迎水面修筑了楔形的“分水尖”,长度4.5米~5.2米不等,约占桥墩尺寸的十分之四。每个分水尖上还分别安置一根约26厘米边长的三角铁柱,俗称“斩龙剑”,用以迎击流水、冰凌,保护桥墩。
展览第一部分 科学之桥。
卢沟桥不愧是建筑史上的精品之作,其建筑之宏伟,设计之精巧,艺术之精美堪称当时之最。其中桥墩和基座的设计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包括“石造联拱”、“铁银锭榫”和“斩龙剑”等。
石造联拱,是指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每一桥墩都肩挑两拱,拱拱相联,构成一个整体,共同承受整个石桥的负重。卢沟桥共计11孔,全长266.5米,桥面宽8米,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拱桥。
铁银锭榫,是指桥墩、拱券等关键部位,石与石之间,都嵌以带棱带角的铁银锭榫,把两石紧紧地连在一起。
“石造联拱”、“铁银锭榫”和“斩龙剑”的运用,使得这座石桥在波涛汹涌的“小黄河”中屹立了近八百年,而桥的基础从来没有重修过。卢沟桥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经试验曾通过429吨的大型平板车而无恙,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建桥技术。当然为了保护古桥,现在只允许行人通过。
卢沟桥修建完成约100年之后,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亲历此桥,在其所著轰动欧洲的游记《马可波罗行记中》中有这么一段精彩的描写:“河上有一美丽的大桥,各处桥梁之美鲜有及之者……建置甚佳,老实说,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从那以后,卢沟桥随该书名扬海外,欧洲人则习惯称卢沟桥为“马可波罗桥”。
古渡追忆。此浮雕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再现了中国古代工匠在气宇轩昂号喊声中搬抬石料,精确测量,巧妙设计,建造联拱石桥----卢沟桥的劳动场景,展示了勤劳的中国人民在桥梁建筑方面的创造智慧。
第二部分 艺术之桥。
卢沟桥咏诗碑廊。
第三部分 历史之桥。
顺治门(宛平城东门)石匾。
展览结束语。
大刀雄风。此浮雕描绘了国民革命军第29军大刀队挥舞大刀手刃日本鬼子的场景。愤怒的中国军民,带着满腔的仇恨,搬起石头,抡起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一时间,刀光如电,喊声似雷,血光飞溅,杀声震天!
桥头小市。
里里外外逛了45分钟,临走之前再回首卢沟桥。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历经八百多年风风雨雨的卢沟桥,是一座历史的桥,一座艺术的桥,一座科学的桥,更是一座英雄的桥。
作者:北大老陈
关键字: 卢沟桥 宛平城 永定河 石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