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路,吃一路
西内大街和西外大街不过是一条路的两截儿,要在上海可能就算作同一条路了,门牌一直排到四位数儿去,可北京不这样。北京再长的街也是一段儿一个名儿,门牌上三位的都不多。也幸好如此,要不从石景山到通州一条街几十里地可就排起来没完了。
再说除了走向之外,西内大街和西外大街也根本就没什么共同之处,西外大街宽得没边,两旁高楼林立,高架路、立交桥,只许汽车跑,不许自行车过。而从西直门立交桥往东的西内大街呢,是窄的,是平面的,两侧的房子也是矮的、旧的。
我一直耐心地等到人行横道的指示灯确实绿了,才横穿过西内大街那条不宽的马路,进到对面一家挂着“天福号”大匾的店里去。这是家熟食铺,门脸不过几米,装修得略显简陋,却是家有两、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了,最早是清朝初年开在西单牌楼的。
店里对着门是一整面的玻璃,售货的窗口弄得跟银行或是火车站的售票口似的,几位年轻的女售货员在里边忙着。我进门时,顾客只有几位老太太,在窗口排着队,一边还跟售货员聊着,这个说你们怎么搬到这儿来了呢?让我好找!那个说我也是骑着车跑了好几个地儿,才打听出你们这儿的。
我要了半根茶肠,售货员选了一根到砧板上去切,然后上秤约,“天福号”的茶肠是我吃过的碎肉类肠里最好的。还要了2两猪头肉,我总是不大敢处理生猪头、生猪蹄一类与躯体分离了的完整动物器官,所以别的肉食都是自己做,可少爷非要吃猪头肉、猪耳朵的话就只能到店里买了。
正对着“天福号”马路对面就是7路公共汽车站,上了车我问售票员去前公用胡同该坐到哪一站。
那位中年女人犹豫了一下,不敢肯定地说大概就是下一站新开胡同吧?
旁边坐着的一位白发稀疏的老者答言道是,就在下一站下,他又操着地道的老北京腔说那个前公用胡同原先曾叫公用库来着。
谢过老人,我在新开胡同下了车。车站在赵登禹路上,这条以抗日将领名字命名的老街,西侧已经改建成一片叫作“冠英园”的住宅楼小区了,东侧还是些旧平房。
顺着街东侧的人行道,往南不远就到了前公用胡同的口上。跟北京城里好些徒有其名的地方不同,前公用胡同是一条真正的胡同,东西走向,很窄很直,两侧全是老式的灰砖平房。
胡同里车很多,很挤,路边有些门脸不大的店铺,有饭馆,也有小旅社。快走到胡同东端了,才到了15号院。
15号院是所大宅院,大门门楼的侧墙上有“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刻标识牌,这所宅子是作为北京传统四合院而纳入市级重点文物名单的,现在是西城区少年宫的教学活动用房。
进了前院的大门迎面是棵大槐树,树龄和院子一样老。我在前院花两、三分钟的时间帮少爷办完了一点儿不大不小的正事儿,然后就穿过二道门进了里院。
里院很大,当中一座大花坛,几棵大树,正房是座前面带有卷棚抱厦和游廊的花厅,现在是舞蹈教室。东西厢房都在,东侧还有格局齐整的跨院,用作琴房。
穿过花厅西北角的小月洞门,后面还有好几进院子,都是中规中矩的北京四合院格局,正房、厢房、回廊、垂花门一应俱全,且都油饰一新。与垂花门相连的游廊外侧墙上还开有形态各异的漏窗,那窗开得也完全合规矩,简直可以当作四合院建筑的课本来读。
垂花门里的小院青砖铺地,正房厢房都用作美术教室,这时正在上课,屋子里很安静。兜圈儿的廊下有三、两位家长坐在那里等着,也都各自拿着份书报在读,不言不语。
只是院里没有鱼缸,种的也不是石榴树,而是挺拔的梧桐,不知道是从来就这样呢,还是后来补种的?
垂花门外的小院里门边石阶下一边一棵金银木,这种又似灌木又似乔木的树形态很美,色彩也特丰富,春天开花,花由白变黄,夏天绿叶,秋天结出玛瑙珠子一样鲜红的小果子。时值深秋,叶子和果子都落了一半,只有那树姿依旧优美。
东北角、西北角耳房的小院,不过几个平米,高高的白粉墙上是好大一片爬墙虎,爬墙虎的叶子已经全红了。香山的黄栌是不是也应该红了呢?
离15号院往东不远处,从前公用胡同里还伸出条更窄并且弯的小胡同叫后公用胡同,15号院内那些跨院的后门有的就开在这条胡同里。
后公用胡同很幽静,静得有点儿过份,走半天都看不见一个人。胡同里全是些大门紧闭的院落,门楼排场但是破旧,有的门边还有一对雕镂精细但很脏很旧的石墩。
沿着后公用胡同一直走进去,就到了一条叫八道弯的胡同,这条胡同确实名不虚传,弯来弯去没多少直趟儿。
八道弯跟后公用胡同一样窄,但比后公用胡同热闹些,有居民,有弹棉花的铺子,有推车叫卖砂锅的,有小孩子在胡同里玩儿。
八道弯的街面不是柏油路而是水泥方砖铺的,坑坑洼洼。这里的房子比较破旧,好些不是青砖的而是红砖的,不是筒瓦、漂亮的曲线屋顶,而是水泥平瓦,直坡顶,一看就不是老房子,而是这些年随意搭建的。
这里的院子大门都是半开的,能看见里边种着的草花,堆着的杂物和蜂窝煤。
胡同里与几位老年人走了个对面,其中一位正指着路边的一所院子对其它几位说:“这就是鲁迅的弟弟住过的地方,有人提议建博物馆来着,到底怎么着也没下文呢。现在已经住成大杂院了。”
他指的那座院子很破旧,实在看不出旧时的模样了,跟前公用胡同的15号院无可比之处。这真的就是鲁迅和周作人、周建人弟兄几个共同生活过的地方么?
前公用胡同口上有家五寰珠宝市场,平常的门面,走进去才发现里边其实相当大。
一个摊一个摊地随意看过去,有卖翡翠的、有卖各色水晶的、也有专门卖乌晶石、黄玉、岫玉和橄榄石的,还有的摊是各种银货,纯金和钻石好象不多。
门口有个卖琥珀的摊子,里边有枚黑色镶银边的小项坠很可爱,是尊寸把长、铅笔粗细的小菩萨像。卖主说60元1克,这一枚大概是4克。
看看也就还给她了,首饰只有在柜台上才比较可爱。记得有回在什刹海的“蓝莲花”,对一只嵌着银丝和珊瑚珠的檀木镯子爱不释手,结果破费银子拿回家后,发现并不适合戴(主要是磕打键盘,对我的工作有妨碍),也就打入冷宫了。
从五寰市场的另一个门出来,发现自己已经来到了繁华的新街口南大街上,边上是家红木家具店,店里楼上有一套餐桌,配八把椅子的,店主说打折后最低要价是1万3千元。东西真不是一般东西,价钱也真不是一般价钱。
顺着街往南,到了大帽胡同的口上,沿街有家饭馆,临街一面大窗子做外卖,卖天津包子和牛肉饼。
花一块五买了一只热热的牛肉饼,一边走一边吃,饼皮是油酥的,像是螺丝转那样盘成的,这种做法的牛肉馅饼还没吃过。
馅很香,只是花椒粉似乎放得多了一些,味道有些麻。多吃几口,倒被这种麻香给迷住了。
饼很小,也就跟茶杯口那么大点儿。买饼的人挺多的,好些人都像我似的只买一个,边走边吃,像夏天吃冰棍那样。
过了马路往护国寺那条街去,到护国寺小吃店去买芝麻烧饼。西内大街和西外大街不过是一条路的两截儿,要在上海可能就算作同一条路了,门牌一直排到四位数儿去,可北京不这样。北京再长的街也是一段儿一个名儿,门牌上三位的都不多。也幸好如此,要不从石景山到通州一条街几十里地可就排起来没完了。
再说除了走向之外,西内大街和西外大街也根本就没什么共同之处,西外大街宽得没边,两旁高楼林立,高架路、立交桥,只许汽车跑,不许自行车过。而从西直门立交桥往东的西内大街呢,是窄的,是平面的,两侧的房子也是矮的、旧的。
我一直耐心地等到人行横道的指示灯确实绿了,才横穿过西内大街那条不宽的马路,进到对面一家挂着“天福号”大匾的店里去。这是家熟食铺,门脸不过几米,装修得略显简陋,却是家有两、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了,最早是清朝初年开在西单牌楼的。
店里对着门是一整面的玻璃,售货的窗口弄得跟银行或是火车站的售票口似的,几位年轻的女售货员在里边忙着。我进门时,顾客只有几位老太太,在窗口排着队,一边还跟售货员聊着,这个说你们怎么搬到这儿来了呢?让我好找!那个说我也是骑着车跑了好几个地儿,才打听出你们这儿的。
我要了半根茶肠,售货员选了一根到砧板上去切,然后上秤约,“天福号”的茶肠是我吃过的碎肉类肠里最好的。还要了2两猪头肉,我总是不大敢处理生猪头、生猪蹄一类与躯体分离了的完整动物器官,所以别的肉食都是自己做,可少爷非要吃猪头肉、猪耳朵的话就只能到店里买了。
正对着“天福号”马路对面就是7路公共汽车站,上了车我问售票员去前公用胡同该坐到哪一站。
那位中年女人犹豫了一下,不敢肯定地说大概就是下一站新开胡同吧?
旁边坐着的一位白发稀疏的老者答言道是,就在下一站下,他又操着地道的老北京腔说那个前公用胡同原先曾叫公用库来着。
谢过老人,我在新开胡同下了车。车站在赵登禹路上,这条以抗日将领名字命名的老街,西侧已经改建成一片叫作“冠英园”的住宅楼小区了,东侧还是些旧平房。
顺着街东侧的人行道,往南不远就到了前公用胡同的口上。跟北京城里好些徒有其名的地方不同,前公用胡同是一条真正的胡同,东西走向,很窄很直,两侧全是老式的灰砖平房。
胡同里车很多,很挤,路边有些门脸不大的店铺,有饭馆,也有小旅社。快走到胡同东端了,才到了15号院。
15号院是所大宅院,大门门楼的侧墙上有“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刻标识牌,这所宅子是作为北京传统四合院而纳入市级重点文物名单的,现在是西城区少年宫的教学活动用房。
进了前院的大门迎面是棵大槐树,树龄和院子一样老。我在前院花两、三分钟的时间帮少爷办完了一点儿不大不小的正事儿,然后就穿过二道门进了里院。
里院很大,当中一座大花坛,几棵大树,正房是座前面带有卷棚抱厦和游廊的花厅,现在是舞蹈教室。东西厢房都在,东侧还有格局齐整的跨院,用作琴房。
穿过花厅西北角的小月洞门,后面还有好几进院子,都是中规中矩的北京四合院格局,正房、厢房、回廊、垂花门一应俱全,且都油饰一新。与垂花门相连的游廊外侧墙上还开有形态各异的漏窗,那窗开得也完全合规矩,简直可以当作四合院建筑的课本来读。
垂花门里的小院青砖铺地,正房厢房都用作美术教室,这时正在上课,屋子里很安静。兜圈儿的廊下有三、两位家长坐在那里等着,也都各自拿着份书报在读,不言不语。
只是院里没有鱼缸,种的也不是石榴树,而是挺拔的梧桐,不知道是从来就这样呢,还是后来补种的?
垂花门外的小院里门边石阶下一边一棵金银木,这种又似灌木又似乔木的树形态很美,色彩也特丰富,春天开花,花由白变黄,夏天绿叶,秋天结出玛瑙珠子一样鲜红的小果子。时值深秋,叶子和果子都落了一半,只有那树姿依旧优美。
东北角、西北角耳房的小院,不过几个平米,高高的白粉墙上是好大一片爬墙虎,爬墙虎的叶子已经全红了。香山的黄栌是不是也应该红了呢?
离15号院往东不远处,从前公用胡同里还伸出条更窄并且弯的小胡同叫后公用胡同,15号院内那些跨院的后门有的就开在这条胡同里。
后公用胡同很幽静,静得有点儿过份,走半天都看不见一个人。胡同里全是些大门紧闭的院落,门楼排场但是破旧,有的门边还有一对雕镂精细但很脏很旧的石墩。
沿着后公用胡同一直走进去,就到了一条叫八道弯的胡同,这条胡同确实名不虚传,弯来弯去没多少直趟儿。
八道弯跟后公用胡同一样窄,但比后公用胡同热闹些,有居民,有弹棉花的铺子,有推车叫卖砂锅的,有小孩子在胡同里玩儿。
八道弯的街面不是柏油路而是水泥方砖铺的,坑坑洼洼。这里的房子比较破旧,好些不是青砖的而是红砖的,不是筒瓦、漂亮的曲线屋顶,而是水泥平瓦,直坡顶,一看就不是老房子,而是这些年随意搭建的。
这里的院子大门都是半开的,能看见里边种着的草花,堆着的杂物和蜂窝煤。
胡同里与几位老年人走了个对面,其中一位正指着路边的一所院子对其它几位说:“这就是鲁迅的弟弟住过的地方,有人提议建博物馆来着,到底怎么着也没下文呢。现在已经住成大杂院了。”
他指的那座院子很破旧,实在看不出旧时的模样了,跟前公用胡同的15号院无可比之处。这真的就是鲁迅和周作人、周建人弟兄几个共同生活过的地方么?
前公用胡同口上有家五寰珠宝市场,平常的门面,走进去才发现里边其实相当大。
一个摊一个摊地随意看过去,有卖翡翠的、有卖各色水晶的、也有专门卖乌晶石、黄玉、岫玉和橄榄石的,还有的摊是各种银货,纯金和钻石好象不多。
门口有个卖琥珀的摊子,里边有枚黑色镶银边的小项坠很可爱,是尊寸把长、铅笔粗细的小菩萨像。卖主说60元1克,这一枚大概是4克。
看看也就还给她了,首饰只有在柜台上才比较可爱。记得有回在什刹海的“蓝莲花”,对一只嵌着银丝和珊瑚珠的檀木镯子爱不释手,结果破费银子拿回家后,发现并不适合戴(主要是磕打键盘,对我的工作有妨碍),也就打入冷宫了。
从五寰市场的另一个门出来,发现自己已经来到了繁华的新街口南大街上,边上是家红木家具店,店里楼上有一套餐桌,配八把椅子的,店主说打折后最低要价是1万3千元。东西真不是一般东西,价钱也真不是一般价钱。
顺着街往南,到了大帽胡同的口上,沿街有家饭馆,临街一面大窗子做外卖,卖天津包子和牛肉饼。
花一块五买了一只热热的牛肉饼,一边走一边吃,饼皮是油酥的,像是螺丝转那样盘成的,这种做法的牛肉馅饼还没吃过。
馅很香,只是花椒粉似乎放得多了一些,味道有些麻。多吃几口,倒被这种麻香给迷住了。
饼很小,也就跟茶杯口那么大点儿。买饼的人挺多的,好些人都像我似的只买一个,边走边吃,像夏天吃冰棍那样。
过了马路往护国寺那条街去,到护国寺小吃店去买芝麻烧饼。
想吃芝麻烧饼都想了好几天了,我家周围肯德鸡、麦当劳、必胜客、永和豆浆和面爱面一应俱全,就是想吃地道的、质量可以信赖的芝麻烧饼不好买。
护国寺街里一家挨一家全是卖吃食的,光炒栗子干果的就好几家。
这条街上的东西主要是卖给本地居民的,价钱比别处要便宜一些。
我曾赞叹旧城区的东西便宜,比如说护国寺小吃店的芝麻烧饼一只只要6毛钱。
我妈就问:“那你觉得应该多少钱?”
我说超市里的玉米饼子还1块钱一个呢!要是到了郊外的景点,农民抓把棒子面往锅里一贴,熟了巴掌大的一小块儿就能要你两块钱。
想想吧,芝麻烧饼,要和面、要发面、要兑碱(现在不知道是不是用酵母发面不兑碱了?),要擀要烙要蘸芝麻要放茴香油盐,折腾半天一个才卖6毛钱。
护国寺小吃店是清真店,我把在“天福号”买的东西装进包里才进了店。
过去老北京人管卖大肉的叫肉案子,卖羊肉的叫肉床子,据说是因为羊肉店的老板都在门外放张像床一样的东西,以方便顾客把手里拿的非清真食品放在门外再进店。
做生意,和气生财,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护国寺店里的售货员总是和和气气的,多少年了,这店就这模样,顾客也总是这些人。
曾见过一位老者拿着一张大钞来,柜上一时找不开,那中年女售货员便说大爷您先吃吧,反正就块八毛的,什么时候再来时一块儿算。
柜台前一样样儿地要,往碗里一勺勺盛,往盘子里一样样捡,忙活半天交易额大多时也不过就只有几块钱。
但只要店在,客人就总会来,只要这儿还卖芝麻烧饼、焦圈儿、奶油炸糕、炸豆腐、豆面丸子汤什么的,还货真价实,和和气气的,就还会有真心喜欢这儿的人继续来。
关键字: 售货员 四合院 垂花门 护国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