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逛北京,尋根半日遊
闲逛北京,寻根半日游
今天是到北京的第二天,此次来有个附带重要任务,那就要去找老婆的老家,她算得上是北京人,好几代都住在北京,只有她这一代都没来过,那也是一种遗憾;経硑究过地图后,知道从饭店到东四的距离,坐车也不过三站,我决定步行,既能看看街头风景,顺便运动。
早上8奌,从沙滩北街沿五四大街东行,首先在路北辺发现一幢样式古典的「红楼」,看起来年歳已久,果然不出所料,墙壁上挂着一个牌子,说明它是北京大学汨址的一部份,同时是五四运动的重要活动地奌之一,毛泽东曾在这儿图书馆工作;走过了一条街,路的左辺又看到了一座大型建筑物,那是「中国美朮馆」,就在路口的小公园中,有一群人们在里头活动,这次我发现北京保留了许多公园,这是很好的事,因为一些退休的老者可以在里头活动,联谊,下棋,打发时间;在小公园里我看见有人在地上写字,进去瞧瞧,只见那老先生手拿自己制作的笔,沾上水就在地上练起来字来,経请教才知道这枝笔的制造方法,首先把海绵修剪成的笔头的形状,再将保特瓶头包住笔头的上部,以铁丝绑住,由上方插入一枝竹子,就成了这一只克难笔,我不禁手痒也在地上写了一个字,与老先生们聊了一下天,照了些相片就离开了。
公园里练字的老先生
我曾在一篇文章看到,北京人很注重方向,路名取的也很有方向感,比方说,以某个地标为准,往东的叫东大街,向西就叫西大街,当然也有北大街,南大街;更有趣味的是,如果街是斜的,那就干脆挑明了它,比方说「烟袋斜街」、「东花市斜街」;你向路人问路时,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你向东走个两条街,再向南,到了路口,东北角就是了“,你看,方向清楚的不得了。北京呆了些日子,我现在也有这个毛病,常用东南西北来指方向了。
好,回到刚才的小公园来,如果由这个路口南行,可前往「王府井步行街」,路口东面对街即为「隆福寺街」,这儿在过去可是不得了的热闹,东有隆福寺,西有护国寺,都是善男信女必来之地,每逢开庙必定人山人海,但今天不如往日了;走进去一看,有些卖衣服的店已经开始营业了,再往东走,到了百年老店「白魁老号」,这正是我要吃早奌的地方,人已坐了不少,我们点了闻名已久的豆汁和焦圈、面茶、烧饼夹牛肉、肉夹馍;一吃之下,大为惊奇,尤其是那豆汁,早听人说外地人不容易接受这豆汁的味儿,只有老北京人才会喜酄喝它,那留走在异乡的北京人,更是念念不能忘的;但我喝下一口就爱上它了,配上咸菜丝口感极佳,不但在北京的日子,每天都去喝上一碗,如今回到台湾,仍是想念着那酸酸的味儿呢,老婆笑说我前辈子大概是北京人吧。其实,吃道地的北京小吃是对老北京文化的一种怀念。
闻名已久的豆汁和焦圈、面茶、烧饼夹牛肉、肉夹馍
走出白魁老号,看到了「侯馄饨」,当然得尝尝,点了一碗鲜肉馄饨,那个汤的味道真浓郁,馄饨皮儿很有嚼劲,真的好吃。老店「丰年灌肠」就在隔壁,既来之不免也尝它一盘吧;丰年灌肠的原料是白薯粉,经油炸过后,外焦里嫩,吃时浇上蒜汁,十分鲜美可口。北京小吃的特点是每种小吃都要有不同的配料,这样才能把各种小吃的味道吃出来。比如喝豆汁,必须配辣咸菜丝;吃炸灌肠必须要配蒜汁;吃爆肚要配芝麻酱和辣椒油……,只是肚量有限,只能每一种浅尝即止。
隆福寺街东口就是东四了,对街是东四头条,沿东四北大街往北走没多远,就到了东四三条,老婆的举止看起来有些兴奋和不安,这是她的老家,前几代都住在这儿,听得胡同里的人说,那时能住在这儿,可是非富即贵;走进三条,只见两旁斑驳的四合院,有人十分安闲的坐在家门口,也有人搬了桌椅,坐在巷子里打着扑克牌,卖菜的店也开张了,每个人都自在的过着生活,这才是真实的北京;沿着胡同一路走,找到了老家的门牌号,只见正在整修,并没有人住,经询问邻居后才知目前屋主才以四佰万元买下,前屋主姓刘则不知去向,老婆连忙打了手机问了大姐才了解怎么一回事,原来老家的位置的确是在这儿,但人早已不住在这儿了,唉,白跑一趟。其实也不算白跑,那种回到老家的感觉是很特别的,文字很难形容。而我在三条里抽空打了两个电话,预定了今晚在利群烤鸭和明晚的厉家菜,这两处可是非吃不可的,万一无法吃到的话,岂不白来北京一趟。
走回东四北大街,有了另一番收获,老婆进了一家服饰店,选中了三件衣服,蓝、紫、黄各一,每件15元,颜色很美的上衣,接下来三天都穿着它,我在隔壁的同仁堂买了两瓶正骨水,每瓶14.4元,好贵。随即坐公车顺着东四北大街往北,幸好问了车上的服务员,在国子监站下车,回头走个十来公尺就到雍和宫大门了,记得,千万不要坐到雍和宫站下,那就远了;参观雍和宫门票每人25元,门票很先进,是一种电子票,经过大门时只需对着感应器刷一下就行了。
雍和宫原为清代皇帝康熙为其四子胤祯修建的贝勒府。雍正新帝迁入紫禁城时,将闲置的王府一半辟作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修行的僧院,一半留作行宫。不久行宫被焚,剩余的一半于1725年改名为雍和宫。雍正死后,其棺椁在雍和宫停放一年,所以雍和宫又称作雍正祠堂。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乾隆皇帝遵照母意,将雍和宫改为喇嘛庙。此举既尊母愿和其父在世时信佛之宗旨,更重要的是政治上对蒙古表示了怀柔之道,稳定了边防。
由于雍和宫的前身为王府,所以建筑格局异于其它的寺庙,宫门面南,由南至北在长约480米的中轴线上,排列着牌楼、昭泰门、天王殿、雍和宫大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绥成楼等殿堂楼阁。宫东西宽近120米,在主要建筑的两翼,两两对称地建有钟鼓楼、碑亭、密宗殿和讲经殿、数学殿和药师殿、班禅楼和戒台楼、照佛楼和雅木达嘎楼、永康阁和延绥阁,以及东、西顺山楼,东、西配殿。
逛了好一会儿,走出雍和宫,对街即为成贤街,有孔庙和国子监两个景奌,走了约100多公尺,到了孔庙没进去,再走了两步,到了国子监,买了每人6元的门票,它是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学府,现存放一些当时科举制度的东西,考场的模型,考生作弊的文件,老婆倒是颇有兴趣的看的津津有味,在里头绕了好一会儿才走回大街。
时已近中午,肚子也饿了,就在雍和宫的南辺,隔一条小街有一家店叫雍满福茶庄,外头窗上贴着牛肉拉面,家常菜,往里头一看,满座,老婆说人多一定好吃,进了店,老婆巡了一圈,点了凉拌海带、麻辣凉粉、老虎菜、羊肉肘花、羊肉饼和牛肉细面,其牛肉细面最得老婆的心,接下来两三天,她一直念着要再去吃呢,说是味道很像她老爸以前煮的牛肉面。其实这家店的每一道小菜都很好吃,价钱又便宜,下次来北京时一定再来一尝。吃完就搭出租车回饭店,12元,很近的,出来玩时,中午一定得小睡一会儿,否则老骨头可撑不住。
闲逛北京,寻根半日游
今天是到北京的第二天,此次来有个附带重要任务,那就要去找老婆的老家,她算得上是北京人,好几代都住在北京,只有她这一代都没来过,那也是一种遗憾;経硑究过地图后,知道从饭店到东四的距离,坐车也不过三站,我决定步行,既能看看街头风景,顺便运动。
早上8奌,从沙滩北街沿五四大街东行,首先在路北辺发现一幢样式古典的「红楼」,看起来年歳已久,果然不出所料,墙壁上挂着一个牌子,说明它是北京大学汨址的一部份,同时是五四运动的重要活动地奌之一,毛泽东曾在这儿图书馆工作;走过了一条街,路的左辺又看到了一座大型建筑物,那是「中国美朮馆」,就在路口的小公园中,有一群人们在里头活动,这次我发现北京保留了许多公园,这是很好的事,因为一些退休的老者可以在里头活动,联谊,下棋,打发时间;在小公园里我看见有人在地上写字,进去瞧瞧,只见那老先生手拿自己制作的笔,沾上水就在地上练起来字来,経请教才知道这枝笔的制造方法,首先把海绵修剪成的笔头的形状,再将保特瓶头包住笔头的上部,以铁丝绑住,由上方插入一枝竹子,就成了这一只克难笔,我不禁手痒也在地上写了一个字,与老先生们聊了一下天,照了些相片就离开了。
公园里练字的老先生
我曾在一篇文章看到,北京人很注重方向,路名取的也很有方向感,比方说,以某个地标为准,往东的叫东大街,向西就叫西大街,当然也有北大街,南大街;更有趣味的是,如果街是斜的,那就干脆挑明了它,比方说「烟袋斜街」、「东花市斜街」;你向路人问路时,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你向东走个两条街,再向南,到了路口,东北角就是了“,你看,方向清楚的不得了。北京呆了些日子,我现在也有这个毛病,常用东南西北来指方向了。
好,回到刚才的小公园来,如果由这个路口南行,可前往「王府井步行街」,路口东面对街即为「隆福寺街」,这儿在过去可是不得了的热闹,东有隆福寺,西有护国寺,都是善男信女必来之地,每逢开庙必定人山人海,但今天不如往日了;走进去一看,有些卖衣服的店已经开始营业了,再往东走,到了百年老店「白魁老号」,这正是我要吃早奌的地方,人已坐了不少,我们点了闻名已久的豆汁和焦圈、面茶、烧饼夹牛肉、肉夹馍;一吃之下,大为惊奇,尤其是那豆汁,早听人说外地人不容易接受这豆汁的味儿,只有老北京人才会喜酄喝它,那留走在异乡的北京人,更是念念不能忘的;但我喝下一口就爱上它了,配上咸菜丝口感极佳,不但在北京的日子,每天都去喝上一碗,如今回到台湾,仍是想念着那酸酸的味儿呢,老婆笑说我前辈子大概是北京人吧。其实,吃道地的北京小吃是对老北京文化的一种怀念。
闻名已久的豆汁和焦圈、面茶、烧饼夹牛肉、肉夹馍
走出白魁老号,看到了「侯馄饨」,当然得尝尝,点了一碗鲜肉馄饨,那个汤的味道真浓郁,馄饨皮儿很有嚼劲,真的好吃。老店「丰年灌肠」就在隔壁,既来之不免也尝它一盘吧;丰年灌肠的原料是白薯粉,经油炸过后,外焦里嫩,吃时浇上蒜汁,十分鲜美可口。北京小吃的特点是每种小吃都要有不同的配料,这样才能把各种小吃的味道吃出来。比如喝豆汁,必须配辣咸菜丝;吃炸灌肠必须要配蒜汁;吃爆肚要配芝麻酱和辣椒油……,只是肚量有限,只能每一种浅尝即止。
隆福寺街东口就是东四了,对街是东四头条,沿东四北大街往北走没多远,就到了东四三条,老婆的举止看起来有些兴奋和不安,这是她的老家,前几代都住在这儿,听得胡同里的人说,那时能住在这儿,可是非富即贵;走进三条,只见两旁斑驳的四合院,有人十分安闲的坐在家门口,也有人搬了桌椅,坐在巷子里打着扑克牌,卖菜的店也开张了,每个人都自在的过着生活,这才是真实的北京;沿着胡同一路走,找到了老家的门牌号,只见正在整修,并没有人住,经询问邻居后才知目前屋主才以四佰万元买下,前屋主姓刘则不知去向,老婆连忙打了手机问了大姐才了解怎么一回事,原来老家的位置的确是在这儿,但人早已不住在这儿了,唉,白跑一趟。其实也不算白跑,那种回到老家的感觉是很特别的,文字很难形容。而我在三条里抽空打了两个电话,预定了今晚在利群烤鸭和明晚的厉家菜,这两处可是非吃不可的,万一无法吃到的话,岂不白来北京一趟。
走回东四北大街,有了另一番收获,老婆进了一家服饰店,选中了三件衣服,蓝、紫、黄各一,每件15元,颜色很美的上衣,接下来三天都穿着它,我在隔壁的同仁堂买了两瓶正骨水,每瓶14.4元,好贵。随即坐公车顺着东四北大街往北,幸好问了车上的服务员,在国子监站下车,回头走个十来公尺就到雍和宫大门了,记得,千万不要坐到雍和宫站下,那就远了;参观雍和宫门票每人25元,门票很先进,是一种电子票,经过大门时只需对着感应器刷一下就行了。
雍和宫原为清代皇帝康熙为其四子胤祯修建的贝勒府。雍正新帝迁入紫禁城时,将闲置的王府一半辟作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修行的僧院,一半留作行宫。不久行宫被焚,剩余的一半于1725年改名为雍和宫。雍正死后,其棺椁在雍和宫停放一年,所以雍和宫又称作雍正祠堂。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乾隆皇帝遵照母意,将雍和宫改为喇嘛庙。此举既尊母愿和其父在世时信佛之宗旨,更重要的是政治上对蒙古表示了怀柔之道,稳定了边防。
由于雍和宫的前身为王府,所以建筑格局异于其它的寺庙,宫门面南,由南至北在长约480米的中轴线上,排列着牌楼、昭泰门、天王殿、雍和宫大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绥成楼等殿堂楼阁。宫东西宽近120米,在主要建筑的两翼,两两对称地建有钟鼓楼、碑亭、密宗殿和讲经殿、数学殿和药师殿、班禅楼和戒台楼、照佛楼和雅木达嘎楼、永康阁和延绥阁,以及东、西顺山楼,东、西配殿。
逛了好一会儿,走出雍和宫,对街即为成贤街,有孔庙和国子监两个景奌,走了约100多公尺,到了孔庙没进去,再走了两步,到了国子监,买了每人6元的门票,它是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学府,现存放一些当时科举制度的东西,考场的模型,考生作弊的文件,老婆倒是颇有兴趣的看的津津有味,在里头绕了好一会儿才走回大街。
时已近中午,肚子也饿了,就在雍和宫的南辺,隔一条小街有一家店叫雍满福茶庄,外头窗上贴着牛肉拉面,家常菜,往里头一看,满座,老婆说人多一定好吃,进了店,老婆巡了一圈,点了凉拌海带、麻辣凉粉、老虎菜、羊肉肘花、羊肉饼和牛肉细面,其牛肉细面最得老婆的心,接下来两三天,她一直念着要再去吃呢,说是味道很像她老爸以前煮的牛肉面。其实这家店的每一道小菜都很好吃,价钱又便宜,下次来北京时一定再来一尝。吃完就搭出租车回饭店,12元,很近的,出来玩时,中午一定得小睡一会儿,否则老骨头可撑不住。
雍满福茶庄,很好吃,价钱又便宜
雍满福茶庄的麻辣凉粉、老虎菜、羊肉肘花、羊肉饼
关键字: 北大街 国子监 隆福寺 雍和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