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行台湾(四)---寻找“大中至正”
从龙山寺出来,我们向记忆中名声很响的西门町走去。这一段都是老街,两边的房子都很有年头。很像小时候我外婆家附近的样子,老式的二三层房子,旧旧黑黑的窗子后面,有很多精彩的平凡人的故事,有许多印刻着岁月年轮的回忆。我看到深藏在记忆里、久违了的东西。坐在门洞口小板凳上聊天的老人;小的几乎无法坐下客人的小粥店;满是油污的修自行车棚;靠在路边的烤山芋炉…… 漫天的广告,和电影里看到的台湾一致。 街边的小店,整洁而亲切,口味也一定不错。 恍惚中像是到了日本,台湾曾经是日本的殖民地,很多日本的文化已深入血液。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骑车上学,经常要修车的情景。 亲切而遥远的感觉,在大陆已难以发现的回忆。 老街的格局,应该是时代的积累,自然形成,很容易迷路。我们转了两圈,又回到原点。路人告诉我们,西门町现在已是时髦年轻人的地盘。我决定放弃。 时间不早了,下一个目标是中正纪念堂。 中正纪念馆对于我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这个地方,熟悉的是蒋家的传说。这是建于1976年,用以纪念蒋中正的大型建筑群,占地约一万五千平方公尺。由纪念馆,牌楼,公园,围墙,音乐厅和戏剧院组成。中轴线的顶端是中正纪念堂, 纪念堂采用天坛的屋顶形式和金字塔式的建筑造型,蓝瓦白墙,气势不凡。中轴线的起端是巨大的牌楼,依然是蓝顶白身;在轴线的两侧,分别是中国古典建筑形式的音乐厅和戏剧院,金色琉璃、红色柱、彩绘的斗拱,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特点。 纪念公园车门入口的亭子 甬长的廊道围绕在园区周围,淡雅的色彩,只有白和灰。 中正纪念堂,现在叫民主纪念馆。 两边正在维修的戏剧院和音乐厅,气势宏大。 斗拱、彩绘,尽显中国民族文化。 巨大的牌楼,有点落寞。 广场的中轴线中间,搭起了大篷,法国歌剧正在这里开演。 精美的汉白玉浮雕。 自由广场--代替了昔日的“大中至正”,它的真实含义,只有未来知道。 今天的天气是阴云密布,暗灰色的云层把白身蓝顶的纪念堂,映衬得分外肃穆和庄严,同时又多了一份落寞和凄凉。遗憾的是我已看不到牌楼上的“大中至正”,现在被陈水扁改成了“自由广场”;我也无缘进入纪念堂,看看蒋中正的辉煌政绩,纪念堂已被关闭,不许瞻仰。其实“中正纪念堂”,已被改名为“民主纪念馆”。我实在不知道台湾人民心里对此的想法是什么?真正的民主是什么?还有换回“大中至正”的一天吗? 这再次说明,政治是没有真实和公正可言的,历史亦然!
关键字: 平凡人 房子 故事 板凳 龙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