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台湾:淡水之旅
淡水红毛城
老镇洋风
淡水地处淡水河的出海口,古代的时候曾被称为“沪尾”,是北台湾开发史上极为重要的聚落。这里原来是土著凯达格兰人的世居地,直到17世纪汉人的逐渐移入,才使得这片土地有了进一步的开垦,但紧接着的就是西班牙、荷兰、英国、日本等国家长年的占领统治。淡水就象是个饱经沧桑的老人,正点指着身上的烙印对我们诉说着他的故事。
红毛城。最早这座城是由西班牙人所创建的,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人又将此处设为领事馆。如今城早已空,幽寂的庭院、红砖的洋楼已不复昔日的张扬,只有城外四尊清代旧式古炮依然矗立着供后人凭吊。
淡水教堂。这座教堂初建于光绪11年(1891年),可别小看了这座教堂,这里可是台湾教会的肇始之地。教堂原本为白色的建筑,后在1932年时被改建为红砖精砌、彩绘玻璃的仿歌德式建筑,一旁的方形钟楼更是为其增添了不少洋韵。教堂一直延用至今,因此并不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
淡水中学。同样精致的红砖墙建筑,老树掩蔽、寂静沧古。这所学校也有了一把年纪,它创办于同治11年(1827年),原为基督教长老教会培养传教士的教会学校。说到这所学校就不能不提及一个人――马偕,一个淡水人皆敬仰的洋人。马偕是加拿大人,神学院毕业后就只身来到台湾踏上了他的传教之路,传教之余他亦行医,创建了台湾第一座现代化的医院――偕医馆,同时他也兴建义学,创办新式教育,设立牛津理学堂及淡水女学校,在淡水足足奉献了30余年的岁月。去世后他也选择了留在台湾,就长眠于淡水中学的外侨墓园内。
台湾人喜欢来淡水找旧情,那一幢幢红砖绿树的洋楼正是他们怀旧的好去处。
关键字: 世纪 台湾 开发 淡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