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呼伦贝尔草原行首日——哈尔滨篇
一大早就起床赶在6:30分离家,我们一行将乘9:30的飞机到此行目的地呼伦贝尔的中转地——哈尔滨。12点达到哈尔滨,我们打了辆的士先到朋友那里拿到呼伦贝尔行政区海拉尔的火车票,又将行李寄存在火车站后已经下午1:30,因为火车是5:45,所有还有时间吃过午饭并领略一下这个北方城市的风情。我们选择到著名的商业步行街——中央大街逛逛,在那里找了个四季饺子店吃了顿不算丰盛倒还有地方特色的饺子,然后循着中央大街从南向北走,欣赏着路两旁的欧式建筑,品尝着当地有名的马迭尔雪糕,还捎带着买了据说最正宗的秋林李道斯的红肠和大列巴作为火车上的晚餐,走到尽头就是松花江了,江边大道就是斯大林公园,中心广场上矗立着高高的防洪纪念碑。距离中央广场不远处即使索菲亚大教堂,教堂门口的广场上游人如织,音乐喷泉有节奏的起伏着,一排热闹景象。在广场上拍拍照,流连了片刻不觉时间已接近5点,赶快叫辆出租奔火车站而去。火车准时出发,因为票源紧张只能买到没有空调的上卧,还好睡一觉6点就到海拉尔了,想想明天就能看到梦想中的草原也就美美的睡去了。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中央大街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中央大街步行街 中央大街—— 从满洲里到绥芬河、从哈尔滨到大连——这条t字形铁路曾被称作中东铁路。1897年中东铁路开始修建,而位于这t字形交汇处的这片黑土地就随着铁路的建设而迅速地发展成了一个后来被称之为“东方莫斯克”的大都会,据俄国人记载:哈尔滨建市于1898年5月28日。借松花江水运之便,那时的筑路物资曾源源不断地运到了画面的尽头——松花江岸边的码头上(现防洪纪念碑一带),然后,要穿越这两公里的沼泽地带而被运往筑路现场,于是,在松花江南岸的这片沼泽中就逐渐形成了一条泥泞的土路。1900年俄国人将这条土路命名为“中国大街”,1924年苏联人砌下了路中的街石,1925年中国政府收回了哈尔滨的主权,并将这条大街改称为“中央大街”。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防洪纪念碑 防洪纪念碑—— 为纪念 1998 年胜利抗击松花江、嫩江特大洪水而建造的纪念碑,碑体为绿色罗马柱风格,柱顶为英雄人物形象(也为绿色)。纪念碑建于哈尔滨的王府井——中央大街和松花江滨的斯大林公园交界处,这一带江滩是哈尔滨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小商贩和各种水上、陆上娱乐项目占据了此地,成为一个巨大的免费乐园。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松花江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圣索菲亚大教堂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教堂广场一隅 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3月,原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的随军教堂,全木结构,占地面积721平方米,通高53.35米,平面呈拉丁十字布局,是典型的拜占庭风格建筑。1911年,在木墙外砌了一层砖墙,成为砖木结构式教堂。1923年9月27日,圣索非亚教堂举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礼。1932年11月25日落成,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以其精美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享誉中外。圣索菲亚教堂气势恢弘,精美绝伦。教堂平面设计为东西向拉丁十字,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为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响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
关键字: 呼伦贝尔 哈尔滨 海拉尔 火车票 火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