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被报刊解释为是“进去出不来”的意思,我是这种解释的始作俑者。1958年石油地质工作者首次进入塔克拉玛干进行地质调查,他们九进九出,历尽艰险,全面调查了塔克拉玛干地质概况,填补了地质上的空白。我写了篇通讯《沙漠里的石油尖兵》,刊登在《人民日报》一版。当年我访问石油勘探队员时,他们告诉我,进沙漠时有位维吾尔族老人对他们说:“塔克拉玛干是进去出不来的意思,你们最好不要进去。”还给队员们讲了流传甚久的故事,说:塔克拉玛干中间有座古城,城里遍地是黄金,有个青年到城里去找金子,进去时城门开着,当他拿上黄金往回走时,城门关上了,那位青年永远没有回来。我把维吾尔族老人劝石油勘探队员的话和讲的故事写进了通讯。此后,报刊凡报道塔克拉玛干时,都引用了“进去出不来”,这一解释广泛流传至今。近年来有些维吾尔学者对塔克拉玛干含义做了考证,说“塔克拉”在维吾尔语中是“地下的”、“下面的”的意思,“玛干”意为“住所”、“家园”的意思,和起来应译为“埋在沙漠下的家园”或“废弃的家园”。今天借此机会予以呼吁,希望报刊涉及塔克拉玛干的报道时,匡正过去造成的舛误。
我们继续在沙海行进,时而穿行在沙丘中,时而汽车喘着粗气爬越沙山。翻过两座百十来米高的沙山,前方远处隐隐现出一道绿色生命。但我没有在意,认为这是戈壁沙漠中常有的海市蜃楼现象,不然,茫茫沙海怎么会有绿色出现?汽车渐渐靠近,同伴们惊呼起来,我定睛一看,果然是一条绿色林带。一株株翠绿的红柳生气勃勃地傍在公路一边。在这茫茫黄沙世界,突然看到迎风摇曳的绿色林带,使人感到格外亲切和激动。
随着沙漠公路通车和塔中油田建成,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开始实施防沙、绿化与环境建设规划。在沙漠里打井引来地下水,采用沟灌和滴管技术,成功地培育和种植了抗干旱、耐盐碱的红柳、梭梭等灌木绿化沙漠。眼前这道红柳林带宽约30米,是塔中油田栽培的第一条实验林,全长6.3千米,成为公路上一道耀眼的景观。
傍着红柳林带前行不远,一片楼房屋舍展现在沙丘中间,大家不约而同地喊着“塔中油田”。汽车拐进另一条沥青路,停在一座大楼前,楼前有草坪、花圃、林带,楼旁有各式各样建筑物。我仿佛突然置身于一座现代化城市街头。我好奇地审视眼前这座四层高的沙漠宾馆,从地基到外墙仔细打量了一遍,没有发现与城市楼房相异之处。俗话说“沙滩上盖房子不牢靠”,可眼前这座大楼已历经风吹沙打五个年头,依然端端正正挺立着。我问油田同志,楼房地基怎么打,他说:原来觉得很复杂,后来借鉴沙漠公路经验,强力压实沙面,铺上塑料编织布,覆盖砾石,再用钢筋水泥浇灌就行了。它同沙漠公路一样,也是建筑工艺上的创举。
我们在沙漠宾馆用完午餐,参观了餐厅、娱乐室、客房等的设施,装饰富丽堂皇,与大城市三星级酒店不相上下。宾馆周围有采油联合站、燃气电站、通讯光缆、输油、输气设施、加油站,塔中油田的油、气从这里通过埋在沙漠公路旁的地下管道输向几百千米外的轮南。不远处有用钢板铺成跑道的飞机场,小型飞机都可以起降。油田之间有公路连结,这里已是一座充满活力、充满吸引力的石油城。
19世纪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沙漠南部遭遇一场风暴后,水尽粮绝,仆人失散,骆驼死去,只身狼狈不堪地逃出沙漠后惊恐万分地说:“可怕!这不是生命所能插足的地方,而是死亡了的大海,可怕的死亡之海!”此后,塔克拉玛干有了另一个名字:“死亡之海”,而且广为流传。沧海桑田,今天,死亡之海发现了震惊世界的油气田,井架新罗棋布,公路纵横交错,汽车往来穿梭,绿色林带和草坪、花圃还在不断增加和扩大。石油工人说:“死亡之海现在活了!”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出疆旅游电话:0991-2671000 0991-2310325 18999981856 | 新疆散客旅游电话:0991-2310325 18099695348 189998327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