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群星聚粹的野生动物不仅把这里装扮得千姿百态,引人入胜,同时也让“羊”氏家族出尽了风头,名扬天下。
这里不仅有号称草原上的长跑健将--赛加羚,高原上的登高健将--盘羊和北山羊,以及身上长有世界罕见的保暖羊绒--帝王之绒的青藏高原特有品种--藏羚羊,还有笑傲大漠,站严寒,斗酷暑,有着顽强生命力的“羊”家英雄豪杰--鹅喉羚。
鹅喉羚的由来
所谓鹅喉羚,简单地说,就是其颈部上长有一块突出的、类似鹅脖子上的甲状腺肿状物,故称鹅喉羚。
那么,它为何又叫羚羊、黄羊和长尾黄羊呢?
鹅喉羚,系偶蹄目牛科,是生活于新疆各地荒漠上的另一种羚羊,因此又称羚羊。
黄羊,顾名思义,即黄色的羊。原来,它的头、颈、背和四肢前面均为棕褐色,远远望去,就像一只黄色的羊。
它中等身材,略微偏瘦,大小与赛加羚相差无几;成年体重约20公斤,身高约1.2米,肩高达70多厘米;四肢细长,极善奔跑,时速可达60多公里,在奔跑中能跳过1到3米高的灌木丛,跃过3到4米的沟谷;头上长有一对长约30厘米的黑褐色尖角,角上有明显的环纹,一年生长一环;它长有一条长约16到17厘米的黑褐色细长尾巴,故又称“长尾黄羊”。
到了冬季,它的毛色则由深变浅,呈沙棕色,与其所处的沙漠、戈壁的地表颜色比较接近。正是因为有了这一身的保护色,才使它有着较好的隐蔽条件,避免冬天遭受天敌的袭击。
积善集群生活
鹅喉羚是典型的荒漠和半荒漠动物,在新疆分布极广,无论南疆还是北疆,从一望无际的砾质戈壁到连绵起伏的残山丘陵和沙丘地带,从植被稀疏的河间高地到河流沿岸的梭梭林、红柳林和胡杨林中,都可以看见它矫健的身影。
大漠戈壁,土地贫瘠,植被稀少。对于以草为食的鹅喉羚来说,大自然显得很是残酷无情,不够公平。
因为,同在一片蓝天下,这里生长的骆驼刺、猪毛菜、岌岌、芦苇等植物,不是长刺扎人,就是干瘦如柴,真可谓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但鹅喉羚们仍然乐此不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容不迫的生活在这里,从不叫苦叫累。
每当春天来临,面对滴水贵如油的大漠,大漠植物们不得不凭借从地底下吸收的一丁点水分,使足了劲,探出了头,一天天挺直了腰杆,有了生命的绿色。
为了抓住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有利时机,吃到鲜嫩的食物,鹅喉羚便跟着绿色走,哪里有绿色,就奔向哪里。
独来独往向来是许多“有本事”动物的天性,但由于鹅喉羚的本领还不足以使自己与其他动物有一对一的抗争能力,只好借助于大活的力量,常年过着群体性生活。因此,无论是觅食还是繁殖,鹅喉羚少则几只,多则数十只,常常结伴而行,很少有“单枪匹马”擅自出来活动的。特别是逐绿迁徙时,有时是上百只聚集在一起,浩浩荡荡,奔腾起来犹如波涛翻滚,势不可挡。如此庞大的群体,不要说一只狼,就是三五只狼,恐怕也不会有什么非分之想,冒然行事。不过,到了季末,当大漠植物逐渐枯萎,生活环境变得恶劣,有限的生存空间无法共享时,鹅喉羚便个个心知肚明,主动分群,各奔东西。
“让步政策”代代传
在动物世界里,争斗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动物的发情季节,雄兽似乎没有不吃醋、不争斗、拱手相让的便宜事儿。鹅喉羚,这个大漠精灵也不列外。
每年的岁末年初,既是鹅喉羚弹尽粮绝的时候,也是鹅喉羚的生命力最为活跃的季节。
为了获得交配权,使自己拥有更多妻妾,雄兽之间在这个季节常常狭路相逢,发生争妻之战。但动物学家们经过长期观察发现,鹅喉羚的争妻之战并不像其他动物那样真战,非拼个你是我后,而是有礼有节的假战,代代传承着这一让步政策。
动物学家们认为,任何动物都想生存和发展,保存性命尤为重要。在鹅喉羚看来,自身生存不易,与其两败俱伤,倒不如在争斗时手下留情。如果两只雄兽的力量相差悬殊,它们只要象征性的稍微接触一下肢体,就会知趣的不在争斗。然而,当两者感觉到自己的实力相当强势后,必然要经过好几个回合的较量,才肯善罢甘休。但在较量中,一旦一方感觉力所不及,就会主动退出战斗,甘拜下风,而强者也会见好就收,理智让步,停止进攻。这样一来,不仅避免了雄兽之间因无休止的争斗而造成种群之间自相残害,而且各成员休戚与共,可以巩固和保存整个整群的实力。
在长达几十亿年的演化历史中,鹅喉羚在与恶劣的大漠、戈壁环境进行顽强不息的斗争中,既学会了适应,懂得了坚强与勇敢,也学会了宽容,懂得了团结和友爱。由此看来,这也许,正是鹅喉羚战胜自然、自我保护和生存至今的一大“法宝”吧! 作者 蒋南桦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出疆旅游电话:0991-2671000 0991-2310325 18999981856 | 新疆散客旅游电话:0991-2310325 18099695348 189998327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