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丝绸之路,驼响不绝。在西域广袤的大地上,骆驼是无以替代的交通运载工具,是丝路驿站停歇逗留的过客。长久以来人们把以养骆驼搞运输或以拉骆驼谋生的人称为驼客、驼户、拉骆驼。驼队的骆驼休整期,俗称坐场。只有夏季坐场的几个月,经年长途跋涉的骆驼才能有一个喘气的机会。当养的膘肥体壮,两个峰子立起来时,它们又要进入漫长的托运季节,只到把储存的气力消耗殆尽。因此,驼户对一起受苦受难的骆驼的情感是很难为一般人所理解的。
古丝绸之路,驼响不绝。在西域广袤的大地上,骆驼是无以替代的交通运载工具,是丝路驿站停歇逗留的过客。长久以来人们把以养骆驼搞运输或以拉骆驼谋生的人称为驼客、驼户、拉骆驼。驼客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悠悠驼铃声随着社会发展的步履一路走来,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兴衰。今天,驮运早已退出运输业,但疆内许多地名仍然沿袭旧时驮运的名称,或是由于驮运而衍生的地名。
由于历史原因,奇台、巴里坤等地成为新疆汉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方之一,与此同时,这里也是可以触摸到的驮运文化最鼎盛时期的孕育地,因此,在网脉状纵横交错的丝绸之路中,我们选择了贯穿两地的新北道。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原一段业已消失的岁月。
丝绸之路穿越河西走廊至新疆后分三路,南路、北路、中路。丝绸之路在新疆的北道,也称新北道,它东起伊吾(今哈密)沿天山南麓西行到七角井,北穿天山到木垒;或自伊吾翻越松树塘至蒲类海(今巴里坤草原),沿天山北麓至木垒、奇台,再由奇台北上科布多;或南行经吉木萨尔、乌鲁木齐伊犁地区,然后出境。这条路线,西汉时期已经存在,隋唐以后地位更加重要。到了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丝绸之路新北道进入鼎盛时期后随即延续和演变为“骆驼商队”,骆驼客们称此道为“官道”。
清代,清政府在官道设有驿站。此路线以乌鲁木齐至奇台这段线段,为上八站,既设有八个驿站。此路段也是新疆修筑最早的一条较正规的公路,于1931年修成。在骆驼商队繁荣时期,奇台是新疆富贾云集,繁荣富庶的城池之一,素有旱码头之称。
接下来的路是从奇台到哈密一段,称为下八站。与人烟稠密,水草丰茂的上八站相比,下八站崎岖荒凉,常说的八站路往往要走10天。驮运上路时期,驼队一天所走的行程约四五十公里不等,最多不超过70公里。站与站之间还有歇脚地,俗称腰站。
驼队的骆驼休整期,俗称坐场。只有夏季坐场的几个月,经年长途跋涉的骆驼才有一个喘气的机会。当养的膘肥体壮,两个峰子立起来的时候,它们又要进入漫长的驮运季节,只到把储存的气力消耗殆尽。因此,驼户对一起受苦受难的骆驼的情感事很难为一般人所理解的。
据说30年代夏季 在奇台古城坐场的骆驼最多时达到4万峰。当坐场抓膘期满,驼户们最舒坦的日子就过去了。那些脆响的鞭声将大骆驼与驼羔分开,母驼与羔驼不绝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开,黄色的尘土遮天蔽日的滚来,那驼群如移动的山峦从古城的街上排山倒海的穿过,一年一度的驮运便又开始了,驼户们的黄金季节又开始了。按习俗,驼队每次出行前都要宰羊,祭祀天地,摆香案,行大礼,保佑驼队一路平安。
20世纪30年代以前,新疆尚未通汽车,骆驼仍是主要的交通工具。30年代以后虽然通了汽车,但车少运量低,托运仍然是运输线上的一大支柱。骆驼客有两种,一种是以自己的运力承运商人的货物,从中赚取运费的骆驼客;另一种是自采、自运、自销商品,从中赚取利润的骆驼客。
每逢托运时节驼队便告别乡亲商号,在嘱托和烟尘中踏上漫漫长路。谁也不知道前面会有什么等待着他们,或许是沉甸甸的银子,香艳的女人;或许是刀光剑影;也或许一场疾病将他们变成路边的一堆白骨。
自采、自运、自销商品的骆驼客,驮着布匹绸缎、鞋帽服装、陶瓷器皿、茶叶、干果、中成药材、酒类等日用杂货,沿途与各族老乡易货交易,换羊绒、驼绒、牛马羊皮、羊毛、以及一些珍贵的野生动物皮等,用银制装饰品交换,或用银子收购。一般畜产品、中药材原料也支付铜钱,收购一定数量,打包驮回或存放,边做生意便赶路。只赚运费的驼客只是朝九晚五的朝前奔,直至目的地。
驮运是下苦的菜市,路途上有说不尽的困苦艰难。人们常说的老婆孩子热炕头对于骆驼客来说这是妄想。如果能平安回家,倒也好,就害怕“土匪拦路吓死人,抢走了骆驼打伤了人,讨饭到家门身无半分文”。
每逢入夜,被风儿摇曳的帐篷里,便会传来驼户们伤感的低吟浅唱。寒冷和夜幕一起来临,饥饿、干渴,奔了一天的驼队停了下来。驼客们卸下驼背上的货物,让骆驼歇歇,他们也坐下来,吃着干粮,喝着水,或者围着篝火煮一锅揪片。每逢炎热季节,连搭帐篷的程序也免去,就地让骆驼们围成圈 ,驼客们连同货物在圈子中间,人看骆驼,骆驼保护人和货物。
对于驼客的生活,从许多被传唱的民谣中不难看出丁卯。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被王洛宾改编后的那首《沙里洪巴》:哪里来的骆驼客呀/马沙来的骆驼客/骆驼驼的是啥东西/骆驼驼的是姜皮子/姜皮子花椒啥价钱/三两三钱三分三/门上挂的是啥东西/门上挂的是破鞋/有钱的老爷炕上坐/没钱的小子地上坐/这曲民间小调,生动的勾勒了一位老鸨和驼客之间的对话。
丝绸古代路途遥远,气候恶劣,环境复杂,长久的颠沛流离,苦难、疾病、匪乱如影相随。一些野店妓院就应运而生了。在荒漠中连走数日,眼见着前方出现一个小店,骆驼和人都为之振奋。
还有一首《驼户难》也是他们生活的写照:驼户日夜难/常年不得闲/一年四季都在那戈壁滩/吃不上好茶饭/穿不上好衣裳/驼户的日子难/自造吃来自造穿/挨饿受冻鞋跑烂/还得自己缝呀......哎呦呦/驼户的日月难/一年四季不得闲。
如此说来,这么艰苦危险的行当竟然还有人干,其实诸多媒体只是片面的宣扬驼户的苦,实际上,对于没有产业的驼户而言其收入在当时也算是高于其他行业的。有些种地的农民拉一趟骆驼端回去一大把银元,比种几年地都强。凡是骆驼客,他们大多都盼望着再跑几趟攒了银子,也买几峰骆驼也当个东家。
解放后,随着公路运输业的迅速发展,骆驼运输业因存在运期长、运量小、物损大、运费高等问题而日益衰败,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骆驼客们从此陷入困境。20纪50年代中期,所有运输户都参加了运输合作社,后转为国营畜力运输公司。至此,驼户们便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作者 边缘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出疆旅游电话:0991-2671000 0991-2310325 18999981856 | 新疆散客旅游电话:0991-2310325 18099695348 189998327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