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守望拉萨,直到天荒地老(上)
燃一束藏香
空气中萦绕着信仰的芬芳
沏一杯暖暖的甜茶
香浓的味道在身体里久久徘徊
窗台上的格桑花儿
悄悄地把阳光抹上花瓣
远处舞动的经幡
传递着天堂的五彩祝福
就这么坐着
默默守望
直到
天荒地老
窗外传来汽车喇叭的声音。不连贯,也不急促,但足以让我从梦境回到现实。
睁开迷朦的眼,迎接我在西藏的第一个早晨。推开窗,朝外望了望,确信自己真的到了拉萨。
去洗漱的时候,发现八廊学卫生间的格局很open,不仅通风透气,在视角上还给人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回到房间,大家都已陆续起床。除了江哥计划去布达拉宫以外,其他人都没有具体的打算,包括我。
简单收拾了一下,独自走上了拉萨的街头,开始用双脚去感触这个陌生的城市。
拉萨的清晨,有些冷。
很多到过西藏的人说过,经过多年的打扮和粉饰,拉萨已经变得不那么拉萨了。甚至有些面目全非。
在北京路的两侧,是各种各样的中西餐厅,大型超市,户外用品店,潮流服装店。那些颇有民族气氛的铺面和建筑被逼迫在其间,苟延残喘。
抬头仰望的同时,扑面而来的是花花绿绿的广告牌,腰肢乱颤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招牌上,藏文被汉字和英文挤得无处落脚。
更为醒目的是,为了迎接西藏自治州的四十岁生日,在拉萨大大小小的街道上方,被强行地挂上了五颜六色的庆贺彩旗。那原本从容的空间,突然变得局促起来。
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却并不去计较。
我固执的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些表肤的瑕疵。而我爱的,是西藏的骨骼。
买了份拉萨地图,边走边看,不知不觉的就到了布达拉的脚下。
当那雄伟大气,端庄无比的宫殿占据我全部思维的一瞬间,我的心跳的确比平常加快了不少,伴着有些急促的呼吸。
在宫殿南面的广场找了个角落,坐下来,久久地仰望着这个由红,白,黄组成的巨大建筑。一切都是那么的,真真切切。
沧桑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浓烈的宗教色彩,古老的故事传说,使之成为了拉萨乃至整个西藏的不可替代的象征。换句时尚点的话来说,布达拉就是西藏永恒的“代言人”。
目光下降到布达拉的前广场,一个为大庆而建的粗笨的观礼台闯入视野,打破了宫殿原有的和谐。这无疑是让人沮丧的。
离开北京路,转入罗布林卡路。在路的尽头,是西藏博物馆。
我打算去看看西藏的骨骼。
2
走到博物馆的大门,看见两排穿戴整齐的工作人员,腰杆笔挺,面带微笑。连入馆的台阶上都铺着红地毯。看到这个阵势,我受宠若惊,吞了口唾沫,脸上也呈现出一个“v”字形笑容。
诚惶诚恐地向里走去。一只脚刚迈入大门,猛听身后一声呼喝,一个貌似保安的哥们突然蹿到我面前,冷冷的丢下一句藏普(西藏腔的普通话):马上就有领导来参观,下午再来。
一脸悻悻的离去,尴尬无比。
来到博物馆对面的图书馆,正巧碰上“内地西藏班(校)办学20周年成果展”。这回可学乖了,向门卫打听得知可以自由出入后,才迈步进去。
馆内没什么人,除了一些当地的老师和学生,就我一个游客。
一楼大展厅的墙壁上,挂满了藏族学生在内地西藏学校学习和生活的照片。一个个生动可爱的面孔,绽放着阳光的笑容,讲述着他们在异乡的生活。
那些高原的孩子,大多数是初、高中的学生,小小的年纪,就要学会坚强的去面对新的环境,去努力追求他们的梦想。学生们为了节省开支,常常在内地一呆就是几年,只能靠那些薄薄的信纸去传递那份沉甸甸的乡愁。
但他们是幸福的,因为只有成绩优秀的学生才有机会去内地读书。
除了相片,墙上还贴满了各种各样的奖状和证书,硕果累累。
在展厅内的桌子上,摆着学生们的优秀作文,毕业留言册,到各地夏令营的照片集,精巧的手工艺品,静静地记录着孩子们的成长。
其中的一个手工作品,让我印象犹为深刻。制作者是一位叫卓玛女孩,用彩纸折了两千多颗星星,然后把它们粘在一块白底的木板上,组成一幅中国地图,起名为“星连心”。
我在这幅地图前驻足了很久,一股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
在展区的出口处,有免费索取的学生优秀作文选集,拿了一本,坐在图书馆外的石阶上,慢慢地翻看着。
朴实的文字,真诚的心灵。一个个甜酸苦辣的故事在眼前浮现。
就这么翻着,读着,直到太阳把我的眼睛刺痛。
3
午后,在街角的一家小面馆解决了午饭,然后顺利的进入了博物馆。5元钱的学生票,让刚脱离学生关系的我怀旧了好一会。
博物馆通常是一个地方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沉淀的浓缩,每到一处地方旅行,我都尽量先去当地的博物馆转上一圈。
同样,在西藏的第一站,我没有选择闻名中外的布达拉,而是默默无闻的博物馆。
西藏博物馆的主馆是一个颇具民族风格的建筑,古朴宏伟。内部的设施却又非常现代、完善。
一楼的展馆主要介绍了西藏的史前文化以及后来的历史演变过程。最有意思的是那些生动的岩画,反映了早期西藏人民的生活娱乐,那些看上去简单幼稚的线条让我备感亲切,因为我的绘画水平与之旗鼓相当。此外,松赞干布戴过的头盔也倍受我的青睐。
二楼展厅介绍了西藏丰富的文化艺术,可观指数绝对是五颗星。光藏文字n种行云流水的字体就让我啧啧称奇。各种精美的布绘、刺绣、堆绣唐卡更是让人眼花缭乱。还有那些形象怪异,凶神恶煞,威猛无比的藏戏面具,看得我心花怒放。如果能在嘉年华的化装舞会上戴上这么一个面具,再挂上一串骷髅头佛珠,绝对是酷毙了。
三楼是西藏的各种风光、地质照片,还有各种动植物、矿石标本。在藏药标本前转了转,发现很多都是用于“滋x补x”、“固x培x”、“强x健x”的。一个民族的崛起,靠的是国家的强大。一个个体的崛起,选择藏药,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四楼是。。。哦,对了, 没有四楼。
转了两个多小时,开始觉得有些疲惫了,坐在三楼的长椅上小憩,室内的空气里也弥散着阳光的味道。
走出博物馆,在马路旁随便拦下一辆朝市中心行驶的公共汽车,一跃而上。
车上人很多,发动机喘着粗气,环绕于耳边的全是听不懂的藏语,每一张脸谱都很生动。我喜欢这种感觉。
车过布达拉宫不久后,估摸着差不多就和藏民一起下了,看了看地图,离旅馆还有一段距离,距大昭寺不远。
4
朝大昭寺的方向走去。
路过一家音像店,很小的铺面,播着藏歌,老板是一个挺帅的长发小伙,长得很藏族。
不自觉地走了进去,老板很热情地打招呼。我想听一些纯藏语的歌,最好是本土歌手的,我说。纯藏语,我又强调了一下。老板想了想,挑了一张。你看这张合适吗?一个年轻的藏族乐队,唱的都是藏语歌,当地人都爱听的,老板笑笑。
cd的封面上印着乐队的名字——九眼石,还有4个乐队成员的集体照。
挺好的,谢谢,我也对老板笑笑。然后自己又挑了另一张碟,黑氆氇。一个我很喜欢的名字,也是纯藏语的。
出了小店转左,就能隐约看到大昭寺广场。人突然多了不少,不知从哪一下子冒出来似的。
来到大昭寺的门口,人夸张的多,或坐或站,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一个坐在墙根的年轻僧人冲我笑笑,挪了挪身子,空出一个位置让我坐下。他说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六点半左右,寺院会开放觉悟释迦牟尼主殿供藏民们膜拜。这个主殿供奉着由文成公主带入西藏的释迦牟尼十二岁身像,平常是关闭的,只可远观。
好像是谁都能进去的,寺院的门票也查得不严,他补充到。我想我的运气真是好得过分了,我差点狂笑起来。
坐在那个僧人旁边聊天,问他怎么称呼,他说叫什么并不重要,有缘大家还会再见面的。接着给我讲了许多大昭寺的故事和西藏的一些轶事趣闻,引得旁边的几名游客也坐下来津津有味的听着。
僧人虽然年纪不大,却游历过许多地方,性情很是豁达。他说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修持手势和加持经文,并非僧人独有。他看了看我的面相,然后做了个手势:左手小指与右手小指相扣,左手无名指与右手食指相扣,双手放松。对我笑了笑,让我照着做。然后在一张纸上写下一句汉字藏音的经文,放在我手中。心情烦躁的时候,就做这样的手势诵经,很快就会好起来,他说。
向他道谢,然后小心地把那张纸夹入随身带着的小本子里。
后来的半个多月里,我们在大昭寺的门前又见过几次面,聊过天,不过依旧不知道彼此的姓名。
5
大昭寺门前,永远是磕长头的人。
离开的人,面色祥和;加入的人,表情平静;正在磕头的,一脸虔诚。
当一个人五体投地地跪拜于寺院前时,是一种风景;当他(她
关键字: 博物馆 大昭寺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