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游记之三(都江堰)
10月2号早上5:00,早早的起了床,半小时后我和国华与扬眉在旅馆大堂汇合后,出门直奔市区西部的茶店子车站。街道上冷冷清清,出租车一路狂飙,二十分钟后就到达了车站,天色已经微微发亮了。
车站里人群涌动,大多和我们一样是背包族,都带着朦胧的睡眼,却还掩饰不住一丝兴奋。今天我们去游览的景点是闻名世界的都江堰,在历史课本和电视里早已耳熟能详,对于这个有2200年历史的水利工程的景仰也犹如滔滔岷江之水,一发而不可收拾,自然是要仔细体验一番。车出成都,上成灌高速,一个小时后,到达了都江堰市。
简单的吃了早餐,我们找了一家当地旅行社,随散客团一起向都江堰景区驶去。面包车穿过市区,不久就到达市区西部的都江堰景区大门口,圆形拱门红砖白墙的大门让我想起了洛阳白马寺的庙门。进门后,迎面是一株高大挺拔的古树,树干笔直,树冠如盖,树下有一巨大的卧石,上书:世界遗产.都江堰。周围植物众多,树繁林茂,一片郁郁葱葱。从景区大门开始,有一条花岗岩铺就的直道引领游人走向都江堰。一队武警战士正在出勤,成二人一排列队向景区内走去,于是我们也随着部队一道开拔。
走了不远,一个圆形的喷泉台出现了,周围用装满石头的竹筐围成一圈,这些是古代人修筑都江堰时所使用的工具。还有用原木搭建的立体三角架,中间也是放置石头,用来堵水截流之用。喷泉中央有四根铁柱,长2.15米,这是都江堰清淤时的地标。当淤泥需要清理时,以露出铁柱为准,过多过少皆不能达到清淤的目的,为什么要2.15米呢?在为古人的巧思感叹同时也有疑问。可惜导游也不清楚。接下来是一条长约50米,宽5米左右的引道。两旁伫立着12尊人物雕像,其中有诸葛亮,都是历朝历代维护都江堰工程中的杰出人物代表。雕像下面各有一条水槽,道路两边的石制狮子头张开大嘴,吐出一股股清泉,会聚成两道清流,潺潺地从游人身旁流过,让人顿生清凉之感。
引道的尽头是伏龙观,站在观前的广场上仰视,伏龙观被两旁高大的古树簇拥而立,红地毯从广场一直铺到观门口,飞檐斗拱气势如虹。在伏龙观的偏殿中,有一个都江堰全景模型,导游小姐向我们简单的介绍了其全貌: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穿过偏殿,上了几个台阶出门,都江堰正在慢慢地向我们敞开她神秘的面纱。走过一座索桥,首先可以看到离堆和宝瓶口(注1),这是分流后的岷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灌溉农田的唯一途径。不远处就是飞沙堰(注2),可惜现在的飞沙堰已被现代化的闸门替代,只能在大概的轮廓中依稀感受到它昔日的神韵。随着导游的一路讲解,都江堰在我头脑里逐渐的清晰起来。都江堰是横亘于岷江之中的小岛,在自然条件和施工条件都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李冰父子穷其毕生精力,博采众长,带领百姓开山劈石,历经数十载,终于建成了这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水利工程。自此岷江被化害为利,造福于成都平原的百姓,成就了天府之国的美誉。当真是恩泽千秋,萌惠万代的福祉。自建成起2200多年,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怎么能不叫人叹为观止?走在都江堰上,身边是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道路旁的垂柳随着微风婆娑起舞,天空中笼罩着一层薄雾,依稀朦胧,连空气仿佛也清新许多,真是:“莫道游人皆自醉,两岸青山伴我行”。呵,大概我已经被都江堰征服了吧。
在和同伴的嬉笑之间,不觉已经到了都江堰的首部--鱼嘴(注3),鱼嘴的作用是分流岷江,岷江在此段分为内外二江,没有鱼嘴,都江堰也就不成为都江堰。站在鱼嘴上,倚着栏杆,任凭江风吹过,宽阔的江面在脚下被分开,各自奔向不同的目的地,人似乎也豪气顿生,好一个都江堰!
在鱼嘴旁边便是安澜索桥,又名"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长500米。现在的桥,下移100多米,将竹改为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桥上有武警战士和管理处人员值班,以免发生意外,安保措施做得还是有模有样。站在桥上,脚下便是岷江,虽然是枯水期,但悬空了十几米,听着哗哗的流水声,仍旧是心有余悸。更有好事者,在桥上故意摇晃,更添危险。过了桥就到了内山,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就在内山的半山腰处。在寺前的墙壁上刻有都江堰治水的要领:深淘滩低作堰。走了这样久,要想休息就得进庙中了,可是人很多,台阶陡峭,再急也得慢慢来。那就仔细的欣赏咯。
二王庙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约1万平方米。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宇区。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上下重叠交错。宏伟秀丽,环境幽美。在李冰父子座像殿前的门楣上方有一块匾,上书“上善若水”四个大字,导游卖个关子问我们几个这是什么意思,可惜没人能说全。原来“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的字面含义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老子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这倒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是吻合的。
景区的风景是不错的,只是游人太多,再幽静的庭院也会充斥着嘈杂,我们便决定不再到山顶看都江堰全貌了,在我们事先的计划中,还有一站是青城山。当地人说:拜水都江堰,闻道青城山。在我们领略了都江堰的神奇之后,青城山又会以怎样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眼中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下一站是--青城山
离堆和宝瓶口(注1):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飞沙堰(注2):飞沙堰溢洪道:“泄洪道”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鱼嘴(注3):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关键字: 天府之国 成都平原 都江堰 青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