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霄塔
明长城九镇之一,榆林镇总兵所驻地榆林城,在长城南,距镇北台5公里。榆林雅称榆阳,古时即有东扼雁朔、西卫宁夏、南蔽秦陇、北接河套之说,其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榆林城今为陕西省榆林地区党政机关所在地。
榆林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最初只是绥德卫的一个屯所。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置榆林卫,成化九年(1473年),巡抚都御史余子俊再次修筑榆林城。榆林镇原来称为延绥镇,镇治绥德。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余子俊重修榆林城后,把镇治移驻榆林,从此以后,延绥镇才称之为榆林镇的。榆林城自成化九年之后,又经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三次较大规模的扩建之后,才最后定形的,地方史书称这三次拓展修筑活动为“三拓榆阳。 到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因榆林城北墙被流沙积压,遂将北城墙向西南回缩,始成今日所见榆林的样子。
榆林城地势为东高西低,东北角向外突出。城墙墙体用黄土夯筑,外则包以青砖,城墙高12 米,基宽16.6米,顶宽10米。城门有5座,北称“广榆门,东称“振武门,大西门称“ 宣威门,小西门称“斩东门,南门称“镇远门。各城门顶上,均建有两层威武雄壮的城门楼,但今除南门尚存外,其它诸门及全部城楼皆毁。
榆林城做为军事重镇,经历了很多次战火。较大的一次是明末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农民起义部将李过、刘芳亮率十万大军进攻榆林的战役,这次战役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第二次攻打榆林。第一次是在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李自成亲率军队攻打榆林城,由于当时的三边总督洪承畴早有防备,加之恰逢连日大雨倾盆,给农民起义军的军事行动带来了很多困难,所以起义军未攻下榆林就撤军了。李过、刘芳亮率大军未至,榆林总兵就先率精兵弃城而逃。但榆林城有六位居家 的武将,他们分别出任过山海关总兵、宣府总兵、宁夏总兵等要职,他们收集到一起,决定与起义军血战。十二月二十一日,起义军兵临城下,与守军展开激战,战斗直打到二十七日 ,起义军才由城东南攻进城里。
榆林城是座古城,城内外至今仍保存有很多古迹名胜,其中以星明楼、凌霄塔最负盛名。星明楼座落在榆林南街上,当地称为鼓楼,为三层木楼,其整个建筑全部为木料卯结而成,梁架精巧,结构合理。星明楼底层分列四个砖石台基,每个台上排列七根粗壮的松柏木柱,支撑着高楼的全部重量。楼顶无一根横梁,三层楼阁皆为斗拱逐层互相叠接,楼体四面飞檐外翘,宏伟壮丽。
榆林城原有鼓楼两座。第一座为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巡抚余子俊扩建榆林城时所建。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扩建榆林城后,由于城向南展扩,原有的鼓楼便显得偏北了,所以新建了一座鼓楼,称为新楼。今天所见的星明楼为清光绪年间重修。据县志载,楼上原挂有一块金字大横匾,上书“无上高真四字。
凌霄塔座落在榆林城南门外的南山顶端,塔为砖砌13层八角空心结构,塔高43米。塔身每层出檐,为仿木斗拱结构。在塔的最底层,四面开门,由下往上,每层各面皆开有一窗,各 层飞檐之上系有8个风铃,随风摇荡,悠然成韵。
凌霄塔是榆林附近的制高点,登上塔顶,榆林全城,尽收眼底。历史上在榆林发生的战争之中,双方都为争夺凌霄塔高地付出很大的代价。明末,李自成和李过攻打榆林城,都是先攻占的凌霄塔。1947年,解放榆林的战役,也在凌霄塔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关键字: 延绥镇 榆林镇 起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