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陵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礼泉县城东北20多公里处。陵园周长60多公里,总面积2万余公顷,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从唐贞观十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的二十九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她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昭陵于贞观10年(636)开始营建,至贞观23年李世民安葬于此,共营建了13年。昭陵由唐代著名画家、工艺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设计,工程浩繁、建筑辉煌。昭陵共有160座陪葬墓,墓区总面积达30万亩,比当时的长安城几乎大一倍。从碑志看,陪葬墓主都是初唐时的诸王公主和著名臣僚。墓群主要分布在九峻山陵寝东、西、南三面,呈扇形排开。陪葬墓中,以魏征墓、徐懋功墓较为有名。
昭陵依九峻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据说是因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死时给唐太宗说要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旧唐书》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 今因九峻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这里所说因山为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俭薄,不如说是为了“好盗息心更恰当些;虞世南上书唐太宗时就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
关键字: 月牙形 琉璃瓦 花岗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