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旅游概况
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延安之名,始出于隋。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同年设延安市,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
1949年,改称县,1972年,再设市至今,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延安市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天然次生林163万亩,木材蓄积量308万立方米;以甘草、五加皮、寄生、牛蒡子、柴胡为主的中药材近200种;有豹、狼、石鸡、杜鹃等兽类、鸟类100余种;而且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适生作物品种多,具有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的良好条件。除小麦、玉米、谷子、荞麦、黄豆、绿豆、红豆等粮食作物外,还盛产烤烟、地处黄河中游的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相传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三黄一圣”(黄帝陵庙、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誉中外,为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市有历史文物保护景点848处,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个,石窟寺14处,有建于唐代的宝塔山等12处古建筑,有革命旧址6处。目前可供游览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年接待中外游客70万人次。近年来,大力开发旅游业,恢复了摘星楼、烽火台、摩崖石刻等50多处景点,“天然公园”万花山新增200亩牡丹,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万花山“四山”森林覆盖率达55.4%,被国家林业部批准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中部,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东临黄河,与山西相临,西面与甘肃接壤,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历史古迹方面有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轩辕黄帝陵、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长钟山石窟等;在自然景观方面有延安黄河壶口瀑布、全国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和花木兰故里万花山等。
延安还是革命圣地,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特殊位置,现存革命旧居140多处,如: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王稼坪;中共中央旧址凤凰山;以及宝塔山、枣园、杨家岭等地。
延安市宝塔区是延安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是有丰富文化内涵和世界影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家重点能源化工建设基地之一。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陕北黄土高原上。
政区位置:延安市宝塔区地处黄土高原中部,北纬36°11′至37°09′,东经109°21′至110°03′之间。地处黄河中游、陕北高原南部。全区面积3556平方公里,海拔在800---1400米之间。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北部属半干旱地区,南部属半湿润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00-2570小时。年平均日照总辐射量为118.9——132.2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7℃。年平均降水量在55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为150天。东临延长县,西靠安塞县,南与甘泉、宜川、富县毗邻,北与子长、延川县接壤。
政区沿革:夏、商、周属雍州。秦时设高奴县,三国至南北朝,境内先后设临真县、广武县、沃野县、真川县和丰林县。隋时设延安郡,同时在境内设肤施县。唐代设延州和延安郡,宋升为延安府,明清仍称延安府,民国改称延安县。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设延安市,建国后改称延安县,1972年撤县设市,1997年1月撤市设区。
政区划分:全区辖11镇9乡,621个行政村,3个城市街道办事处,20个社区。
政区人口面积:2004年全区总人口39.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99万人。总土地面积3556平方公里,折合533 .43万亩,农民人均16亩。
政区自然特征: 全境南北狭长,属丘陵沟壑地形。境内以延河、汾川河为骨干,支流支沟纵横交错。属暖温带气候,气温多变,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7℃,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左右,年平均无霜期150天。
政区资源特点:全区有天然次森林158万亩,木材蓄积量308万立方米。有甘草、柴胡等中药材近200种。探明矿产资源有13种,煤炭储量14亿吨,石油储量近1.46亿吨,石灰石储量100万吨,白砂石储量180万吨,紫砂陶土储量700万吨,天然气储量达15亿立方米。
政情概况:2004年,完成宝塔区生产总值39.04亿元,工业总产值10. 7亿元,全区农业总产值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62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6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6亿元。
工业:以石油为龙头的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建材、机械为主体的地方工业经济体系。2004年实现区属工业利税3.59亿元。
农业:宝塔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区。全区有耕地82.47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苹果、大棚蔬菜、烤烟、薯类、谷子、荞麦、绿豆、黄豆等。"林果业、草畜业、棚栽业"三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宝塔区是国家生态农业试点县(区)之一,也是国家首批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县区之一,累计退耕还林达84.33万亩。
财贸金融、非公经济:2004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达32461万元。辖区内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服务网点遍布城乡。截止2004年,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8594户,总计从业人员达48951人,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达到39%。上缴税金1.2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7.5%。
基础设施:宝塔区境内有铁路1条,高速公路1条,省道3条,区道5条,乡道6条,专用公路1条,村级道路297条,交通四通八达。城乡电网改造后,供电质量供电可靠率达99%标准,电价控制在国家核定价格之内。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84.4km2,治理保留面积1632.8km2,累计新修基本农田29.27万亩,现保留25.06万亩,人均达1.33亩。农村人饮工程共建成397处,解决了11.08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小城镇建设中先后对南泥湾、临镇、甘谷驿三镇进行了改造建设。共投资3066万元,完成了道路、照明、排水、垃圾处理等工程,特别是实施了“为民办实事”和“重点项目建设”两大工程以来,整个城乡基础设施大为改观。
科技文卫:全区全部开通了有线电视。有各级各类学校327所,在校学生68737人,在职教师4256名。民办学校56所。1999年,实现了"两基"达标,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46%,初中入学率8.77%,毕业率98.9%。文化体育设施齐全,2000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文化先进县区"。科学技术推广、普及工作全面开展,全区有各类科技协会58个,科技人员5722人。有医疗卫生机构477个,拥有专业卫生人员2789人(辖区内),每千人拥有专业卫生人员7.39人,病床2358张,每千人拥有床位6.3张。
社会保险保障:全区有中保财险、寿险,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等知名保险公司,广泛开展各项保险业务。区内有社会福利院4家,孤儿院1家,城乡全面推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了社会化,失业、养老、医疗保险全面启动,党政机关事企业单位普遍实行了公费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广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特色产业:以优质苹果、舍饲养畜、大棚蔬菜为主的农村特色主导产业开发,已形成一定规模。以石油为龙头的特色工业不断发展。陕北最大的商业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正在形成。
人文自然景观:延安是举世闻名的革命圣地,城区有唐代宝塔、宋代石刻、范公祠、摘星楼等历史古迹和枣园、杨家岭、王家坪等革命旧址,保护点848处,其中古遗址401处,革命史迹119处。
通讯建设:目前区内有电信、联通、网通等大公司落户,宝塔区全部实现程控自动交换和光缆传输,村村具备了通程控电话的条件。大的乡镇开通了全球移动通讯。
交通建设:在中央、省市的关怀下,我区交通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境内有高速公路一条,省道3条,区道5条,乡道6条,区乡道路全部实现了黑色化。村级道路297条,全区共有油路370.24公里,公路密度为45.2公里/百平方公里。桥涵建筑进一步发展,道路质量明显提高,西延——延神铁路全面开通,延安直达北京的客车已开通,为我区全面发展注入活力,宝塔区已成为陕北的交通中心,对西部经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延安机场现已进行了跑道改造,每周飞往西安、北京近21个班次。年内争取开通上海或深圳航班,北京航线将增加航班,改用波音、空客飞机。西延铁路、神延铁路正常营运,210国道纵贯南北,城区过境段全面开工建设。西安至黄陵的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黄陵至延安,延安至榆林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延安至安塞路段已经建成通车。通往邻县的公路全部进行了提级改造。
城市建设:宝塔区城市供水能力不断提高。王窑引水工程,日供水能力达5.5万吨,可满足城市未来10年的供水需求。已建成的红庄调节水库,年供水量达到327.57万立方米,可存水952.8万立方米。全区集中供热能力可达200多万平方米。靖边至西安的天然气输气管道横贯全区,年供气能力2000万立方米,城市气化率达98%。电力业投资1.65亿元,对农村电网和城市电网进行了改造,实现了与西北电网的联网,电力供应充足。
关键字: 万花山 宝塔区 宝塔山 延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