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坑院——黄土塬上的古民居
地坑院,也叫天井窑洞院,此建筑与大地融为一体,地面上几乎看不到痕迹。“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妙地下村庄景象是地坑院的真实写照。想当初,进入村内,绿树掩映间,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狗叫,却不见村舍房屋。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地有地坑院被废弃和填埋,地坑院在逐渐地消失。这时能看到的,就是原有的地坑院旁边,或者填埋地坑院后的原址上,都建造起了一幢幢的瓦房,而那些地坑院却完全地掩没在红砖黑瓦之中,只有到了近处才能观赏到地坑院的真实面目了。在卢县回三门峡的路上,就在路边的黄土坡上看到了许多被废弃的窑洞,缠着天不亮问了很多问题,还要求带我去看看窑洞,最好是能试试睡在那炕上是啥味道。因对窑洞有着绝对的好奇心,这天书生和天不亮带着我来到了三门峡的庙上村,游览了已被作为旅游景点的天井窑洞院旅游度假村。从三门峡市区一路到庙上村,能见到很多处还在使用的窑洞,窑洞的黄土已剥落得斑驳,门窗也已破旧,没了印象中那种浓郁的色彩,大大的红深深的绿,有的只是一种灰暗,一种破败。到了作为景点的天井窑洞院,那里还保持了较多的原有风貌,站在坑边,一眼望去,还能看到不远处的峡谷,书生介绍说当初敌人来侵犯村庄时,老百姓往那峡谷里一跑,谁都找不到。那峡谷还是不错的一条徒步线路,炎夏季节,在流水潺潺的山谷间不仅能解暑气,还能享受户外徒步的乐趣。天井窑洞院旅游度假村,由五个独立的院落组合而成,原来单独成院的窑洞院被打通,从一个院落穿梭到另一个院落,犹能想象到大人们在劳作、孩子们在嬉戏,狗狗在欢叫的场景。地坑院是在平地挖一个6至7米的四方深坑,然后再在坑的四壁凿挖8至12孔窑洞,人们在内日常生活着。地坑院分为8孔、10孔和12孔窑洞,窑洞的多少取决于家庭的人数和家庭的经济条件。在地坑院四周用青砖和青瓦砌成拦马墙和落水檐,防止雨水顺墙而下。窑洞凿挖成抛物线状,窑洞上方青砖勾勒装饰,下方用砖垒了一米左右高的墙,四周用青砖垒了二三十公分的墙(书生说,只有经济条件好的才会用青砖勾勒装饰,条件差的就只能用土坯垒结实了。)。主窑一门三窗,其他窑一门二窗,门窗的装饰古朴典雅,门的上半部分和窗都是用木头做成窗格,贴上窗花;门的下半部分木板上,画了各种民俗气息浓烈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图案,由于是在景点,那些图案虽然有些剥落,但还是清晰可辩,犹见当初新建时的风采。窑洞里是用土坯垒成的火炕,供人休息。正窑最大由长辈居住,其他偏窑论资排辈由家庭其他成员居住,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地生活着。地坑院的出口是从窑院一角的窑洞内凿出斜坡通向地面,是呈阶梯式的通道。在通道一旁挖有水井一眼,供人畜用水。院四周用青砖铺了差不多2米宽的走道,院中间挖了一块比走道略低几公分的方坑,在边上挖有渗井1个或2个,供存渗雨水之用。在院落中还都种植着一棵树或二棵树,作为乘凉遮阴之用。地坑院的好处是住在里面冬暖夏凉,而且花费成本低,只要有力气,就不会无住处,但是条件好的人家凿挖的地坑院装饰起来就显得华丽的多。但是它的缺点就怕下连天大雨和潮,光线也不太好,窑洞只是一面有门窗,况且又在地面之下,太阳照射到的时间很少。地坑院堪称中国民间的“建筑奇迹”,是中国北方“地下四合院”。起源于人类早期穴居,距今已有约4000年的历史,曾是我国黄土丘陵地区较普遍的一种民居形式。地坑院作为古代穴居方式的遗存,有着较高的历史学、建筑学、地质学和社会学价值。我们去游览之时,真好是有一个大学的部分建筑系学生在那进行社会实践,几个学生正在丈量那些窑洞门窗的尺寸,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为此,还被一个管理员阻止我们进入哪。(那景点的地坑院也是一个招待所,由于那些学生住宿在那里,所以阻止我们进入,幸好书生认识那里的人。)从那地坑院出来后,我们又顺便观看了在路边的两个当地村民还住着的地坑院。一家院落里的狗狗看到我们狂吠了起来,女主人出来和我们打了招呼,让狗狗停止了叫声。一眼看去,这个院落就显得破落多了,门也看上去破旧不堪,好像随时会掉落似的。但是从有12个窑洞,窑洞周围垒了一圈青砖来看,当初这家的经济条件算是不错的了,还种了两棵树,树周围还种植了花。再往前走时,看到了那坍塌了的地坑院,由于长期不进行维护,原有12个窑洞的院落已经一大半塌陷了,主人家也已搬到瓦房居住了。 随着时间的流失,黄土塬上的古民居——地坑院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庙上村天井窑洞院出口处天井窑洞院内景天井窑洞院的旅游度假村一号窑洞院偏窑洞只有一扇窗户窑洞出口通道旁的水井主窑洞有两扇窗户建筑系的学生在丈量窑洞的尺寸还有村民居住的天井窑洞院我们站在地坑院上方观望着,院落里的狗狗对着我们狂吠虽然还居住着村民,但是黄土墙体已剥落,窗户和门也破落不堪,唯有那门板上的图案依稀可辩。
关键字: 建筑 房屋 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