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林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将他葬在鲁城北泅水之上,开始“墓而不坟。从秦汉时始筑坟,南北朝时植树六百株,宋宣和年间造石仪,元至顺二年(1331年)建林墙筑林门,明洪武十年(1377 年)、永乐年间两次扩大孔林,明弘治年间修驻跸亭和享殿等,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将孔林扩大为三千亩,雍正八年(1730 年)大修孔林,重修了各种门坊。 孔林作为一个氏族的墓地,两千年内没有间断,是研究丧葬风俗演变的绝好典型。
middot;神道middot; 从曲阜旧城北门通孔林的大道,名叫“神道。孔氏家族的人死了,都可以埋葬在孔林里。送葬时沿着神道进入孔林。 神道两边,古柏夹峙,道路上有一座“万古长春石坊,坊之旁有方亭,立“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道碑。这一条过去只有送葬和祭把才有人走过的古道,如今已成了旅游的“热线,人来车往,终日不绝。其中新兴起的仿古旅游马车,由身着古装的车夫,赶着马车拉着游人走过神道,别有一番情趣。middot;林门与林门会middot; 神道的尽头是孔林大门,俗称“大林门。门前有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情代的多层斗拱木制牌坊,正中有“至圣林三个金字。进入孔林大门,通过甬道,前面有一洞深逢的拱门,拱门上方刻石匾“至圣林。 每年清明节与农历十月一日,这里有传统的林问古会。传说明永乐二十年(1422 年)初建林门,各地孔氏后裔,凡到孔林上坟的都要出入林门。由于孔林祭典仪式隆重,不仅各地孔姓来上坟的人不断增加,当地和外地来观看祭典的人也越来越多。路远的当天不能回家,周围便兴起了茶水、小吃、旅店等临时服务行当。以后又有打渔鼓、说书的活动加入进来,渐渐地每年清明和十月一日扫墓的日子便形成了例行的传统古会,俗称“林门会。 林门会会期最初只有一天,后来延至三到五天,赶会的内容重在买卖,会上货物俱全,小吃极多,只有骡马不得上市,这是为了表示对孔于的尊敬。其他演剧、马戏、说唱都在会上设场,到会人数一般有十万之众,盛时二三十万,有“全国第一大会之说。会场从前在林门两侧与神道两侧,近年恢复的林门会,为保护林道古树,迁在城东关举行。 另据孔德懋回忆,当年春节以后,也有一次林门会,因为主要是卖曲阜当地产的纸花和绒花,所以也叫“花市。
middot;甬道石雕middot; 进入孔林,雨道两旁有许多石雕,依传统风俗解释,它们各有名字,各有用处。有一对石兽名叫文豹(亦称麒麟)。传说他们性情温顺,笑容可掬,和蔼可亲。孔于读书时,它们侍立两旁作陪,还能捧书、研墨。另一对石兽名角端(又称獬豸)。头上长一只角,匍伏在地。传说它们的本领极大,通幽明之事,懂八方语言。孔子周游列国时,由它拉车,既是很好的谋士,又是很好的翻译。 有一对望柱,它们与孔林中的石雕华表有明显的区别。望柱与华表的形状都是石柱,但华表中间挂云朵,望柱却直插云端。两种石雕的作用倒是一致的,都象征着通往天门,是亡灵升天的必由之路。 一对石人,一文一武,分别称为“文翁仲与“武翁仲。相传,翁仲本来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员武将,本姓阮,身长一丈三尺,异于常人。秦始皇命他出征匈奴,作战十分英勇,所向披靡。死后铸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此后便通称铜像与石像为“翁仲,用来守墓多雕文武二翁仲。现在,翁仲成了墓前石人的专名。
middot;孔子墓携子抱孙middot;
在孔林中,孔子祖孙三代的坟墓葬为一组,成“品字形,孔子、孔鲤的墓在后(孔子墓在右,孔鲤墓在左),孔极墓在孔子、孔鲤墓前方。这种墓葬形式俗称“携子抱孙,意思是,孔子领着儿子孔鲤,抱着孙子孔
关键字: 和蔼可亲 咸阳宫 必由之路 所向披靡 笑容可掬 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