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故居
蒲松龄故居位于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蒲松龄(1640-1715年),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出生于公元1640年,卒于1715年,终年76岁。蒲松龄一生屡试不第,贫困潦倒,后人用八个字概括了他的一生:读书、教书、著书、科考。蒲松龄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文人家庭,由于家道中落,请不起教书先生,便跟随着自己的父亲读书。他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应父母之命18岁完婚。19岁初应童子试,童子试就是考秀才,最后以县、府、道三试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文章深受当时山东著名学者施愚山先生的赏识,一时名声大振。为了求取功名,实现理想,20岁的蒲松龄与同乡好友李友梅、王鹿瞻、张历友共结“郢中诗社,潜心治学。现在淄川的留仙湖、般阳河等地就是他们当年经常活动的地方。25岁时蒲家因妯娌不合,兄弟分家,蒲松龄只分得“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生活陷入困境。迫于生计,31岁时,应好友孙蕙的邀请,到江苏宝应为知县孙蕙做幕宾。那段时间蒲松龄开阔了眼界,写下了不少诗文,但也饱尝了寄人篱下之苦,加上思乡心切,第二年便辞幕还乡。他在家乡教书、著书的同时,并没有放弃考取功名的欲望,曾多次应考。直到71岁的古稀之年,才授例成为“岁贡生。蒲松龄故居院落坐北朝南,前后四进,西有侧院,院内月门花墙,错落有致,山石水池,相映成趣。北院的三间正房就是著名的“聊斋,这座农家小院是蒲松龄当年居住的地方。正房的东西方向各有两间厢房,是典型的北方农家建筑。蒲松龄故居在蒲松龄去世后一直由他的后人居住,后因故被毁,房主出走东北辽宁,这是五十年代重新修复的。走进正房内,您可以看到蒲松龄的画像,这是蒲松龄74岁时,他的小儿子蒲筠请居住在济南的著名画师朱湘鳞画的。画像上还有蒲松龄的亲笔题字。画像两旁悬挂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于1962年题写的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西面则是蒲松龄先生的会客室,这里有他当年用过的坐榻,客室中间摆放的小矮桌,可以盘腿而坐,当年蒲先生就是在这里会客、聊天的。南窗下还有先生用过的书桌、砚台,它们看上去简朴而平凡,却仿佛能告诉我们先生满腹才华和怀才不遇,以及他的落魄与执着。东侧是蒲先生的卧室,1715年正月二十二,蒲翁就在这个炕上“倚窗危坐而卒,炕头上摆放着一盏锡台灯,是蒲翁墓里出土的。蒲松龄坎坷的遭遇,贫困的生活,使他同劳动人民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把长期积累和搜集的民间传说,经过精心地创作,写出了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在著作展室里陈放的是蒲松龄一生的著作。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四卷、诗集六卷、杂著五册、戏三出、通俗俚曲十四种,共洋洋200万卷。蒲松龄生前家贫,所以《聊斋志异》没有刊行,最初一直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聊斋志异》最早的刊印本是乾隆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66年)出版的“青柯亭初雕本,那时蒲松龄已经去世57年了。《聊斋志异》后来被改编成诸多戏曲、影视作品等。蒲翁晚年还创作了另一种题材的文学作品,这就是俚曲,作品使用的是当地方言,代表作就是今天家喻户晓的“墙头记等。在聊斋正房的后面,有6间书画展室。展室里陈列出了中外蒲氏研究家的多种论著,以及当代名人书画家为故居所作的书画和题词,这些书画都体现了后人对蒲松龄先生的景仰之情以及《聊斋志异》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一部伟大的作品是没有国界的。到目前为止,《聊斋志异》已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文字20多种,版本60多种。《聊斋志异》最早的译本是在英国伦敦出版的,译本最多的国家是日本。《聊斋志异》已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蒲松龄因此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为了更好地让游客了解《聊斋志异》的故事内容,蒲松龄故居的工作人员在彩塑展室里精选了十则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以泥塑的形式将其主要情节立体地、形象地展现给游客。泥塑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能更生动的将游客带入一个神奇且妙不可言的狐鬼仙妖世界hellip;hellip;
关键字: 代表作 家喻户晓 手抄本 文学作品 研究家 童子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