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落寺
中、东二窟均为唐代遗物。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文化艺术最繁荣的时代。这一鼎盛与繁荣在佛教领域则突出表现在佛像艺术上,其时的许多造像,神态自如,肌肤丰润,比例适度,装饰华美,备极人性的健康和美丽。在这一时代,佛像艺术才真正走向了成熟,其形象之丰富,技艺之精湛,风格之特异均是空前的。举中窟为例,乃初唐之物,凿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主尊阿弥陀佛通高2.3米,结跏跌坐,左手似结施与愿印,右手似施无畏印,衣饰华美,线条流畅,衣裙由座上下垂,形成“落裙。虽头部已残缺,但仍透体尽现雍容典雅的气质。加上那美观大方的火焰纹背光,更烘托出了大佛的崇高与神圣。可惜的是,碧落寺的石窟造像损坏程度非常严重,中、东二窟唐代造像共14尊,全都没有了头部,肢体的残损也相当厉害。比较而言西窟还算是不错,保存下来了9尊基本完整的佛像。如此一派惨状,怎能不令观之者痛心?
篆碑:据志载,李撰当年为母祈福造像的同时还刻有摩崖碑记其事于屋宇佛龛之上。对此,《洛中纪异》中何传说云:“李撰为母房太妃追荐造像,碑记其事,义成而未刻,忽二道士来请刻曰:lsquo;君刻石须篆字乎?我二人天下之能篆者。rsquo;李异之,任所为,闭户三日,不闻人声,怪而破户,有二白鹤飞去,而篆刻宛然。此说诞妄,不可信。然相传李阳冰(唐代著名书法家,小篆见长,自谓其篆乃李斯之后第一人。乾元间曾任高平令。)见此碑,览之七日而不忍去,习之十二年不成其妙。更有甚者说阳冰自恨不如,以槌击之,碑之破损即由阳冰始。传说而已,焉能当真。不过传说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碧落篆碑确属罕见之珍品。其书法特片,笔法工整,字书杂出颉籀钟鼎,奇古,令人难以认读。北宋泽州籍著名学者刘羲叟有名当世,“爱重其碑,恨未通识,会欧阳公奏为编修唐书官,乃携楮本之局因景文宋公子京,始能尽通。(金 许安仁《碧落寺摩崖碑记》)该摩崖碑于金元时遭火毁,现存儿个残字依稀可见,确也漂亮隽秀,卓尔不凡。所幸李元嘉于唐武周垂拱年间调任绛州时,因甚爱重斯碑,于绛州龙兴寺又刻一方(现为国家一级文物)。虽泽、绛二碑历来有测异之说,却也自古有篆同之妙。l999年秋,在晋城市古文化研究中心的协调下,碧落寺众居士从新绛龙兴寺将绛州碧落碑拓片拓回,又得诸有识之士鼎力相助,于碧落寺重刊一方,同时,又新建碑亭一座。重刊碧落碑由柏扶疏先生书额,其碑记由裴池善先生撰文,段生龙先生书丹,李万军先生镌刻。碧落碑亭匾额两块,其一由中国著名书画家张仃先生篆书;其二由中国著名文物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楷书。对联两副,均由刘伯伦、裴池善先生撰联,分别由山西省书协副主席田树苌、赵承楷书写。
关键字: 泽州县 碧落寺 碧落山 龙兴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