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胡同中感受中西文化风情
胡同,作为构成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最小结构单位,正在成为诸多中外游客追捧的热点。
特别是南锣鼓巷,这条于公元1267年与元大都同期开始建设的不足800米的狭长小巷,因其近年来,在独特的京味儿文化中融合了西方的现代文明,而蜚声海内外。
也难怪,美国《时代》周刊于近日评选的亚洲25处最佳风情体验胜地中,北京南锣鼓巷榜上有名。
北京的胡同焕发了青春,我的几棵牙齿却似乎有些衰老了,还没啃上几天骨头,就出了毛病。
4月份,去北京口腔医院和牙医诉说:我一天刷两次牙,它怎么还坏呢?牙医对我说:刷八次都没用,刷牙方法不对,不要横着锯!之后,几个牙医都这么对我说。我的天哟,难道说我的牙刷都是用钢丝做的。而且,顺着牙缝上下刷,也是我多年坚持的刷牙习惯了。一头雾水,真搞不明白。但是,牙医自有医牙护牙的科学理论,就算他(她)们说的都对吧。因此,我先学习一点刷牙的小知识,然后再书归正传,去感悟南锣鼓巷的人文风情。
自修复第一棵病牙之后,或是因为公务繁忙,或是几次去后都挂不上号,将近8个月,再也没有机会去治疗第二棵。最近,这棵牙渐渐有了疼感,担心像第一棵牙那样,因为损坏严重,需要杀死神经后才能修补,不仅疼痛,而且,治疗一棵牙至少需要跑两趟医院。于是,上周末下午,再次奔赴北京,直接去口腔医院撞运气。没想到这一次出奇的顺利,虽然门诊号挂不上,但挂上了急诊号,而且,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把我的病牙补好了。可是,又花了我两千多个大洋哟,能够买一堆的胶卷了,如果装一棵黄金做成的,按时价计算,也能达到十多克啦。还真不如直接装棵金牙了,这样,没钱花的时候,可以随时拔下来卖掉,哈哈。
第二天能够得暇,让我有时间去南锣鼓巷走一走。
在巷口一家宾馆门口,仅一个回合,就把停车费从30元砍到20元,我把车子停靠在这家宾馆的大门外。然后,背上一部相机,进入南锣鼓巷。
因为我来的比较早,又是寒冬时节,此时的南锣鼓巷,游客稀少,略显宁静,装饰装潢充满中西文化风情鳞次栉比摩肩接踵的各种店铺,包括酒吧、咖啡馆、饭店、工艺品店,多数还都门窗紧闭。
我只能随着稀散的中外游客,悠闲自在地在这条不足800米长的古老巷道中慢步,从外观上感受南锣鼓巷的独特魅力,体味中国明清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后的传统与浪漫情调。
狭长的胡同内,古树婆娑,青砖灰瓦,精致的四合院,还有拉着游客串行于大街小巷的人力车,所有能够体现明清时代老北京传统文化的视觉元素,都在不断地向人们传达着胡同厚重的历史沧桑。
随着西方文化的融入,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利用一个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独特创意,使这里聚集了众多充满时代特色中西结合的商业店铺,将传统京味与西方现代文化巧妙融合,让这条中西合璧的老胡同,给人以全新的精神和视觉感受。
徜徉于胡同之中,即可以感悟传统元素给你带来对历史文化的回望,又有许多带着时代印迹的特殊符号,包括独特的店名,个性化的招牌,土洋结合的装饰,都不停地吸引着你的眼球,给人一种情调感、浪漫感和休闲时代感。
传统与时尚结合,中式与西式结合,使南锣鼓巷融合了中国文化和西方风情之精典。
偶尔还会看到仨仨俩俩的老外,或头戴红五星的绿军帽,或手拿一本毛主席语录,或驻足于印有“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头像,或给卡斯特罗穿上一件六七十年代中国军人的绿色军装和红星军帽的文化衫前嬉笑时,又给人一种轻松滑稽的感觉。
从林林总总的招牌可以看出,这里荟萃了中西方的多种美食,不仅有传统的咖啡、酒吧,还有俺不仅没吃过,而且也没有听说过标着洋字码让不精通英格力士(english)的我叫不上名字的好多食品,诸如samosa等等。
特色美食店铺,琳琅满目,仅看着招牌,就令人垂涎欲滴。可惜,我来的太早了。如果是在夜色降临霓虹绽放之后来这里,在体验中西文化浪漫情调的同时,一定还会大饱口福的。
从南锣鼓巷出来,可以顺便领略钟鼓楼的风采,如果赶巧了,还能够听一听浑厚沧桑的晨钟暮鼓之声。看看鼓楼前那些排成长队等待拉客的“骆驼祥子”,一点也不弱于首都国际机场外面排成长龙的出租车。如果有情趣,还可以坐着他们的人力车,在胡同中兜上几圈。
在用心感受胡同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风情的同时,顺便再买一双姥姥那辈人才会做的老北京千层底布鞋,登在脚上。开始穿时,不太习惯,身体总往后仰,过一会儿,走几步,就觉得舒服了。不仅不长脚气,而且,还免得让你的一双大脚臭不可闻。
当然了,一定要买内联升的,那可是给大清宫廷做鞋的老作坊了。
然后,坐在小茶馆中,和那些拎着鸟笼在胡同中土生土长的老北京土著人聊聊天儿,倾听他们用地道的京腔儿,叙说钟鼓楼子附近千百年来的那些事儿。
嘿!那种感觉,更能够深刻领悟老北京地地道道的传统风情,虚虚幻幻之中,仿佛还能够闻到京韵大鼓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浓重京味。
关键字: 中西文化 人力车 南锣鼓巷 钟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