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粮仓博物馆
生活在京杭大运河边,生长在粮食系统家庭,从小在“中仓”“南仓”“北仓”这样以仓库命名的街道上玩耍,从“后南仓小学”毕业,我莫名地与大运河、漕运、粮仓有着微妙的联系。
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把南方的粮食运到北京,在通州上岸,储藏在众多粮仓里;供给城中心地区民众的粮食再经由通惠河,运往积水潭,其中,供给皇家的粮食再由陆路运到皇城根下的明皇粮仓。
明皇粮仓,即南新仓,俗称东门仓,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在元代北太仓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明代皇家粮仓,至今已有601年历史,比故宫还早11年。
明黄粮仓,与故宫、长城、胡同、四合院,一并成为北京历史文化的城市标签。如果说故宫是北京的“心脏”,长城是“骨架”,胡同是“经脉”,四合院是“肌肉”那么,明皇粮仓作为中国仅有的保存最完整的粮仓建筑群,自然就是北京城的“胃”。
作为历史文物的明皇粮仓,其渊源离不开中国古代的京都史、漕运史以及仓储史。从古代的七十六座粮仓到如今仅存的九座粮仓,历史的厚重都体现在这九座粮仓里。如果没有京杭大运河,如果没有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指挥开凿的连接通州与市区的通惠河,明皇粮仓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失去了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漕运事关国计民生,是关系朝廷生存命脉的重要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正所谓“经国之要,兵食为先,国家储粮,不可无要”。
明皇粮仓的青砖圆木历经六百多年,明清两代二十四位皇帝,趋避一切火患、水患、兵祸、人祸,无不用历史的年轮成就了古代智能生态建筑技术应用的典范。
如今,坐落在东四十条22号的南新仓——明皇粮仓,九个仓库中只有一个辟为明皇粮仓博物馆,其余八个已被人承租,开办商店、饭店,还好只是内部装修,外观仍然是粮仓的样子。
明皇粮仓博物馆
一个工艺品粮仓里的绢人和鼻烟壶
关键字: 博物馆 四合院 大运河 通惠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