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前门老舍茶馆
说起茶馆,人们就不由想起长演不衰的北京人艺演出的著名话剧《茶馆》。“茶馆文化”可以说是老北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前门的老舍茶馆是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命名的茶馆,始建于1988年,现有营业面积2600多平方米,集书茶馆、餐茶馆、茶艺馆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大茶馆。
(“茶馆文化”可以说是老北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提起老舍茶馆,自然会想到尹盛喜,同样,说起尹盛喜,也会同时想到老舍茶馆。尹盛喜的名字最初是与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联系在一起的。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还处于朦胧状态,老尹就带领一帮待业青年,在前门大街支起了茶摊。此举轰动一时,自然老尹也以改革开放的典型上了报纸、上了电视。现在老舍茶馆门前仍在卖2分钱的大碗茶,成为温馨的回忆。老舍茶馆大门上的门神。旧时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大约元代以后,秦琼,尉迟恭祀之为门神 。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
(老舍茶馆大门上的门神。)
面对大门的影壁。影壁又称为照壁,建在四合院大门的对面或大门内对着门外,影壁,绝大部分为砖料砌成。影壁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为基座,中间为影壁心部分,影壁上部为墙帽部分,仿佛一间房的屋顶和檐头。 影壁与大门有互相陪衬,互相烘托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它虽然是一座墙壁,但由于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在四合院入口处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
登上二楼左手是新改建的“老舍茶馆四合茶院”。它以古老经典的北京传统建筑四合院为形式,成为品茗休闲的场所。上老舍茶馆饮茶要到三楼,茶叶的品种以花茶、绿茶为多,茶水服务以杯茶(盖碗为主,兼有乌龙,大约有二十余种茶品),配茶的小点心是自制的,品种较多,有一定的特色。在这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环境里,可以欣赏到一台汇聚京剧、曲艺、杂技、魔术、变脸等优秀民族艺术的精彩演出。
(三楼新改建有高档菜馆“品珍楼”。红灯高挂、金碧辉煌。)
大茶馆——大茶馆局面开阔, 门面自三间到五间不等, 后面房屋常是六七进。而光顾的茶客也是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不一而足,林林总总就像一个小社会一样。老舍先生笔下的"老裕泰"就是这样一个"大茶馆"。清茶馆——只经营茶水。方桌木凳, 清洁非常。小型茶壶、两个茶碗。水沸茶舒, 清香扑鼻。餐茶馆(二荤铺)——除喝茶之外也可以吃饭,还有熟肉和一两样荤菜出售。但提供的饭食都很简单,不像饭馆的品种繁多。并可以为顾客来料加工。清音桌茶馆——除了提供茶水,顾客还可以欣赏各种小曲音乐。
(手工绣制的京剧人物,眉目传神、栩栩如生。)
书茶馆——顾客可以边品茶边听评书。即设书场的茶馆。清末民初,北京出现了以短评书为主的茶馆。这种茶馆,上午卖清茶,下午和晚上请艺人临场说评书,行话为“白天”、“灯晚儿”。茶客边听书,边饮茶,倒也优哉游哉,乐乐陶陶。老北京有一百八十余家“书茶馆”,这些茶馆主业卖茶,以说“评书”招徕茶座儿,因此又被老北京人称为“书场儿”。野茶馆——露天经营的茶馆。郊外或城乡结合部的地界,摆几个小方桌,招揽过客歇脚打尖儿。
楼梯旁摆放的工艺大茶壶。手工绣制的京剧人物,眉目传神、栩栩如生。据介绍自开业以来,老舍茶馆接待了近47位外国元首、众多社会名流和200多万中外游客,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窗口”和连接国内外友谊的“桥梁”。
关键字: 传统文化 四合院 大碗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