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游感
同事们一直期待着有个游玩的机会,不为别的单单为了消遣这个少雨的春天。选来选去,的目标锁定在了皇家园林,圆明园自然是不会去的,那里太过悲凉。又不愿意走得太远,就近凑合,我们就选定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
或许是因为这个园子太著名了,大家都显示不出对园林本身的热情,听到的看到的把应有的好奇都赶得远远的。这样也好,本来就是散心消遣的,又不是认识这园子有怎样的精妙,至少没有责任感!慢悠悠的就向着她,出发了。
似乎是老天作美,见不到太多的明媚日光,似乎要下雨,下就下吧,北京的天气从来没有准。似乎是沾染了皇帝老子的脾气,喜怒不可测,特别是别想依靠天气预报。乘车转了几个弯,老刘提醒,到了。果然,映入眼帘的先就是不高不矮的万寿山,老远就能看到。然后就是大大的牌坊,前一面有字,后一面也有字,什么字您就自个看吧。大家急乎乎略过了很有的外围宫墙式四合院胡同,说真的我对那些更感兴趣。
从正门——东宫门引步而入,算是踏进了园子。可是刚一回望,猜想,瞎了我们刚走的是侧门,没有感受一下行临“御路”的感觉。但是没有办法,一张票隔开了所有的“贪念”,继续走吧!什么殿阁楼台一一掠过,算是看过一遍,毕竟有人陪伴,特别是一大群人一块逛,爱看不爱看就那么回事了,因为有的话说。走得累了,有人提议划船吧,进入颐和园要是不划船就算不得来过一次。颐和园前身清漪园,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后助寿而建,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于是,同样是为了过寿,在“国运鸿昌”的时代,慈禧不惜动用军费重修,并改名颐和园。皇太后从紫禁城出发,一路船行到颐和园“视察”海军。昆明湖旁有个训练水师的学堂,就是“羊头”了。慈禧在园中每每都是以船代步的,应该没错,想要得到最好的观赏效果,还是得向太后的。别看这是一潭处在园林的湖水。毛主席曾作诗云: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顺道我也歪诗一首:昆明池水载万千,微波漪漪不值观。但且赏玩池中物,倏忽天地黎民安?
正所谓,时变境迁,不同的时代,早已无需看官嗟叹。你且赏玩你的吧,这么大的园子还容得下你那点愤懑不平的心思。帝王已经不在眼前,可那腐落的思想仍感牵扯着我们每一个人。
弃船登岸,继续步行在行人渐多的沿湖小路,好像是柳堤吧,反正有很多的垂柳。大家似乎都已经很累了,其实早就应该指明的是我们一共有6个人,女孩子占了 4个。身为男生自然有很多的惬意,也有很多的麻烦,我就被一个拽着走,因为她已经累得走不动了,可是还在不停的唠叨,不停的唱歌。并且那歌声总是那么清脆,不沾染一点疲惫的痕迹,好像这歌声的背后还有我拖她的功劳。
常言道诗歌不分家,有了歌声自然就有了歪诗的性情。老刘总在喊要当皇上,大家对他表达了极大的鄙视。如同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样,封建社会不想当皇帝的臣民绝不是好臣民。朱元璋是个成功人士,原因就在于他是敢当皇帝的好臣民;清努尔哈赤是个成功人士,就在于他也是一个敢当皇帝的好臣民。并且凑巧的是,努尔哈赤劫的是朱家的天下,这一点朱元璋或许没有梦到,因为他只在乎身边的功臣们。望眼历史,多少拥有帝王的好臣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等,他们都到过这个园子。他们都有当帝王的资本,可是他们算不得好臣民,他们让孔夫子欺骗了,寻求的是“内圣外王”的虚幻境界。于是我们的这位慈禧女士在积贫积弱的王朝后期,仍然可以兴风作浪,仍然可以将生灵愚弄于股掌。有感于此,便随步而出:
轻轻的踏在古老的砖头,
迈步,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曾多少人在她的上面摩挲
高贵仍旧高贵
低俗依然低俗
抬一抬头,方记得早已踏出这
古怪的院落!
是的,我们的确已经跨出这古怪的颐和园院落,这个已经属于所有人,又不属于任何人的心灵深处的院落。
关键字: 曾国藩 池中物 颐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