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观象台的风采
从建国门立交桥蜿蜒而下,穿过川流不息的车流,远远看到一座灰砖砌成的巨大高台,似一座神秘的古堡,幽幽地吸引着人走近,这就是久负盛名的北京古观象台。历经近600年风雨,依然以其雄浑壮观的原貌耸立在这座现代化城市中。
古观象台,始建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是明清两代的天文观测中心,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它由一座高14米的观象台和台体下以紫微殿为主殿的四合院建筑群组成。如今,这座古老的观象台已经不再承担它原来的观测任务,而被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台下的主殿和东西配殿因此改为陈列厅。在幽雅寂静的四合院中,依然是朱红的门,青色的砖,古色古香。殿前陈列的是复制后的明代的浑仪和简仪。浑仪的主要用途是测定天体的坐标。其结构由外、中、内三层圆环组成,仪器身上有四条雕刻精美的游龙,栩栩如生。整个仪器气势壮观,典雅凝重,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工艺品。但由于浑仪三层环圈的相互交错,以至造成部分天区成为盲区而观测不到的缺欠,元代的郭守敬大胆地摒弃了浑仪中将三种不同坐标圆环集中在一起的做法,取消了黄道环,将赤道与地平两个坐标系统分解为相互独立的装置,简化了浑仪,进而发明了简仪。简仪结构新颖,创造独特,实测更为便利,尤其是其所采用的赤道装置是我国天文仪器的一大发明,比丹麦近代著名天文学家第谷发明的功能相似的仪器早了300年。纵观从浑仪到简仪的历史,它经历了从简单发展到复杂完善,又从复杂到更高层次的简化的历史嬗变,它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代表和古代文明的象征。在它们身上,融汇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心血。
台下的四合院中有四个展室,紫微殿陈列着“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在这里,我们的祖先对天文学的伟大贡献得以记载、弘扬;东厢房陈列的是“灵台仪象”,介绍我国古代天文台遗址,现存的古观象台的变革和天文仪器的制造等等;西厢房的展览可使你了解我国古代历法的丰富内容及历史上的重大历法改革;冕影房是进行日影测量的地方。
登上古台,清风徐来。由青铜制成的天体仪、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地平经纬仪和玑衡抚辰仪均按原顺序置于台上。同明代的浑仪、简仪相比,清代的仪器不仅有了新的革新和进步,更体现了中西文化结合的特点。它们体型巨大、造型美观、雕刻精湛,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的中国传统特色外,在刻度、游标和结构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漫步观象台,遥想当年。自建成之日始,古代的天文学家和天文工作者就开始在这里昼画日影、夜观星象,辛勤工作了。从明正统年间到1929年,北京古观象台连续从事天文观测达500余年,在世界上现存的观象台中保持着同一地点观测最长的历史记录。如今,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再使用这些古仪器进行实测了,但它们为天文学科学所作出的贡献,为现代天文学科学所奠定的基础,必将和它们的主人一道名垂史册,成为人类天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从台上远望,台下依然是人流、车流滚滚而过。在繁华喧嚣的都市里,古观象台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像一个历史老人,默默地诉说着时空交替、岁月变迁,满怀欣喜地看着身边世界的日新月异。
关键字: 古观象台 四合院 天文学 经纬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