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思
我喜欢旅游,喜欢自然的鬼斧神功, 陶醉于四季的纷芳,乐然于动物的啼鸣,忘情于大自然在简洁和繁复中的各种演绎,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我就能找到自我、发现自我、审视自我。
到过北京若干次,总有些倦怠,在这样一个烦杂的都市里奔波,总无心欣赏京城的博大精深,虽然觉得应该去体验一下中国皇家园林的气派,然而故宫、颐和园、香山等均是多次过而未入,却也没有觉得多么的遗憾,总想着下次还有机会。但有一个地方却是我魂牵梦绕的,那就是长城。长城我却爬了四次,爬过的不是八达岭,也不是慕田峪,而是俗称的野长城。在我的印象中,长城成了一处自然和人文结合得最为完美的景观。站在高耸而又有些破败的城墙上,沐浴着山风,体验着高山和大地的吟唱,感触着浑身散发着野味的长城,聆听着历史的低诉,追古惜今,总会有一种强烈的心悸。也许在我的印象中,长城就应该是历史和自然的见证,而除去了岁月的风霜固然可使它焕然一新,但总缺少些斑驳的色彩,所以八达岭和慕田峪虽然光亮照人,但也有掩饰不住的苍白。
这次到北京又有一天的空闲时间,约上几个朋友奔长城去了。虽是周末,早晨的车还那么的堵,在城里转了近一个小时才到东直门。由于坐的位置不好,在公交车上蜷腿两个多小时才熬到怀柔,对于出门打惯了的的我来说觉得已经快到极限了。下车后买了点水叫上一辆面的就往箭扣方向驰去。
十点半我们就到达箭扣长城脚下,一下车就觉得鼻孔扩大,肺部扩张,闻惯了京城道路上混有浓烈汽油味的空气,突然置身于一个充满土腥气息的乡间,似乎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在争夺着这里的养分,弥补这么多年城市生活造成的亏空。身体慢慢地适应了,随后的感觉是无比的轻松。
山脚是北京著名的虹鳟鱼养殖地,我们选了两条肥硕的鳟鱼,鱼是不错,只可惜厨师手艺有限,好在大家的关注度集中在山顶的长城上了,鱼口味好坏的话题很快在沿途中消亡。
开始上山,路完全是在溪流中的石头上踩出来的, 很不好走,好在现在是北方的春天,溪流枯干,也还能顺利地走。北方的山是由岩石唱主角的,陡而直,透出威严、倔强和耿直,连带着上面的树也这么倔强的长着。山顶上方湛蓝的天空飘着丝丝白云,十分深沉,也更衬托出山的雄伟高大,而山顶上隐隐冒出的城楼则让人多了些憧憬。北方的四月春意还不是太浓,树叶还卷在苞中,只隐隐透着些绿色,不过树上的花却开了,细小的花朵密密匝匝的,簇拥成团,远远地望去颇有些象粉色的云彩,又或是凝固了的迷雾,让人看不真切,只觉得在一片灰黑的底色上印些明快的色彩,对视觉的冲击也颇为显著。微风过处,花枝四颤,清香漫溢,让人陶醉,和着蜜蜂的嗡嗡声和鸟儿的欢鸣,好一幅动静相宜,声色相映北国的春图!
山势渐陡,路也越发难走了,有的地方只能单足立地,而有的地方则变成四足并行了。快近长城的一段路则更加惊险,完全是松散的小石子散落而成,踩上去一边下滑一边下陷,让人十分紧张。大家战战兢兢爬了上来,看到长城,不由得欢呼起来。从坍塌的缺口爬上长城,莫名的兴奋从胸中涌出。
休息片刻接着往上爬,同行的两位已是体力不支,开始满足于“不到长城非好汉” 的境界了!在我的鼓动下,两位又有了新的动力,于是我们停停走走爬过了两个烽火台,迎面是一段高耸的陡墙,外围已全部坍塌,只露出里面有些松动的石块,陡墙约有三十多米高,上面是一个烽火台,踩着石头也只能爬上一半,另一段由于坍塌而呈鹰嘴形外凸,要爬上烽火台则必须从侧面绕过去,而那下面可是高高的悬崖!那两位一看就洩了气。
费了九牛二虎的劲,终于上来了。借着歇气的功夫,和一个号称长城护工的小贩聊了起来。才知每一个烽火台都有名称,在原来烽火台上都有石碑或石匾记录,如今它们已经被保护性移走,大部分到烽火台的人都莫言其名,而我也一样,幸运的是我知道这里的每个城楼都有一段故事,其中关于箭扣是这么说的:某年某天,一个魔王贪恋公主的美色,闯入宫中将她抓走了,公主的将军未婚夫立刻骑宝马披宝弓追赶,魔王逃到这里时看到山顶有个豁口,因此跳上豁口准备从天而遁,小将军一见立刻张弓搭箭,一箭正中魔王手臂,他只好丢下公主逃跑了。将军救下公主后得胜归朝,两人良缘缔结成就一段佳话。为了防止魔王再来骚扰,将军便将宝弓置于此,利箭上弦,从此那魔鬼再也没敢来,人们也过上了太平的生活,后来人们就称此地为箭扣!看来长城作为一个战略军事工程,人们也不忘在其上加些浪漫的故事,作为普通的小民,多希望安定和翔的生活啊,这才使这些传说得以发扬光大。从另一方面来说,人民将这个愿望寄托在这望不见头尾的长城上,而烽火台的名称便见一斑。
考虑到不使两位守墙人等得太久,我们决定顶多再爬两个烽火台就折回来,可越爬越有兴致,在长城上你追我赶走得飞快。沿途我们经过了长城的最窄处(只有一米宽),最陡处(俗称倒飞岩,据说雄鹰至此也必须倒转身子才能飞上这段长城),一个多小时后就爬上了长城的至高点:正北楼。我猜想正北楼应该是因其处于京城的正北面而得名吧!可古人是如何测出的呢?
站在正北楼上四望,东边是慕田峪,西边为箭扣,北望是高山,南向就是一马平川了。远观长城在山头轻快地盘旋游动,似驾轻就熟,举重若轻, 轻盈而飘逸,一种雄浑的感觉油然而生,“天高云淡,望断南飞燕,不到长城非好汉” 对老人家的这几句又有了另一种体验。近看长城,昔日坚固的躯干也没能顶住岁月的侵蚀,大部分陡坡整体崩坍,堆堆残砖乱石,乱石上瘦削的树木在风中摇摆着,挣扎着吐出些纷芳,透出了许多的悲凉!遥想当年,蒙恬将军在城楼上立马扬刀,该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啊?
风大起来了,很不情愿地开始下撤。在一个拐角处,不经意的抬头看一下正北楼,在太阳的西照下,正北楼金光闪闪,熠熠生辉,多象一块圣碑啊!站在其下,真的觉得自己的渺小。不由得感慨起来:自己怎么能和这凝聚了千千万万先辈的血汗结晶相比呢?这长城的历史用每座烽火台都当成一块碑来记述也不为过啊!看着这些高高在上的烽火台,它们是怎样的碑呢?没有铭文,但却刻满先人血泪,刻满中华民族辛酸历史,刻满我们民族对和平的祈求,还有我们对自然的征服的欲望,有什么文字能写得清呢?又何止是正北楼呢?长城上哪一块砖和哪一块石头没有一段故事,不能当作一块碑呢?如今这种征服的欲望随着岁月对城墙的侵蚀而显得那么的无力,但我们对和平的祈求却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但愿我们不要再修长城了,无论是现实的还是心里的,长城,就当他是历史吧,或是历史的丰碑吧!脚踏着丰碑,心却在体外了。回过神来心头不禁一紧:自己不正踩着这些松动的碑石往下爬吗?甚至不曾理会砖石在我脚下晃动而发出的低吟,任由它们滑落!这是我的初衷吗?我默然了,在默然中,我轻轻地抱起脚下的城砖,缓缓地将它放回原位
我喜欢旅游,喜欢自然的鬼斧神功, 陶醉于四季的纷芳,乐然于动物的啼鸣,忘情于大自然在简洁和繁复中的各种演绎,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我就能找到自我、发现自我、审视自我。
到过北京若干次,总有些倦怠,在这样一个烦杂的都市里奔波,总无心欣赏京城的博大精深,虽然觉得应该去体验一下中国皇家园林的气派,然而故宫、颐和园、香山等均是多次过而未入,却也没有觉得多么的遗憾,总想着下次还有机会。但有一个地方却是我魂牵梦绕的,那就是长城。长城我却爬了四次,爬过的不是八达岭,也不是慕田峪,而是俗称的野长城。在我的印象中,长城成了一处自然和人文结合得最为完美的景观。站在高耸而又有些破败的城墙上,沐浴着山风,体验着高山和大地的吟唱,感触着浑身散发着野味的长城,聆听着历史的低诉,追古惜今,总会有一种强烈的心悸。也许在我的印象中,长城就应该是历史和自然的见证,而除去了岁月的风霜固然可使它焕然一新,但总缺少些斑驳的色彩,所以八达岭和慕田峪虽然光亮照人,但也有掩饰不住的苍白。
这次到北京又有一天的空闲时间,约上几个朋友奔长城去了。虽是周末,早晨的车还那么的堵,在城里转了近一个小时才到东直门。由于坐的位置不好,在公交车上蜷腿两个多小时才熬到怀柔,对于出门打惯了的的我来说觉得已经快到极限了。下车后买了点水叫上一辆面的就往箭扣方向驰去。
十点半我们就到达箭扣长城脚下,一下车就觉得鼻孔扩大,肺部扩张,闻惯了京城道路上混有浓烈汽油味的空气,突然置身于一个充满土腥气息的乡间,似乎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在争夺着这里的养分,弥补这么多年城市生活造成的亏空。身体慢慢地适应了,随后的感觉是无比的轻松。
山脚是北京著名的虹鳟鱼养殖地,我们选了两条肥硕的鳟鱼,鱼是不错,只可惜厨师手艺有限,好在大家的关注度集中在山顶的长城上了,鱼口味好坏的话题很快在沿途中消亡。
开始上山,路完全是在溪流中的石头上踩出来的, 很不好走,好在现在是北方的春天,溪流枯干,也还能顺利地走。北方的山是由岩石唱主角的,陡而直,透出威严、倔强和耿直,连带着上面的树也这么倔强的长着。山顶上方湛蓝的天空飘着丝丝白云,十分深沉,也更衬托出山的雄伟高大,而山顶上隐隐冒出的城楼则让人多了些憧憬。北方的四月春意还不是太浓,树叶还卷在苞中,只隐隐透着些绿色,不过树上的花却开了,细小的花朵密密匝匝的,簇拥成团,远远地望去颇有些象粉色的云彩,又或是凝固了的迷雾,让人看不真切,只觉得在一片灰黑的底色上印些明快的色彩,对视觉的冲击也颇为显著。微风过处,花枝四颤,清香漫溢,让人陶醉,和着蜜蜂的嗡嗡声和鸟儿的欢鸣,好一幅动静相宜,声色相映北国的春图!
山势渐陡,路也越发难走了,有的地方只能单足立地,而有的地方则变成四足并行了。快近长城的一段路则更加惊险,完全是松散的小石子散落而成,踩上去一边下滑一边下陷,让人十分紧张。大家战战兢兢爬了上来,看到长城,不由得欢呼起来。从坍塌的缺口爬上长城,莫名的兴奋从胸中涌出。
休息片刻接着往上爬,同行的两位已是体力不支,开始满足于“不到长城非好汉” 的境界了!在我的鼓动下,两位又有了新的动力,于是我们停停走走爬过了两个烽火台,迎面是一段高耸的陡墙,外围已全部坍塌,只露出里面有些松动的石块,陡墙约有三十多米高,上面是一个烽火台,踩着石头也只能爬上一半,另一段由于坍塌而呈鹰嘴形外凸,要爬上烽火台则必须从侧面绕过去,而那下面可是高高的悬崖!那两位一看就洩了气。
费了九牛二虎的劲,终于上来了。借着歇气的功夫,和一个号称长城护工的小贩聊了起来。才知每一个烽火台都有名称,在原来烽火台上都有石碑或石匾记录,如今它们已经被保护性移走,大部分到烽火台的人都莫言其名,而我也一样,幸运的是我知道这里的每个城楼都有一段故事,其中关于箭扣是这么说的:某年某天,一个魔王贪恋公主的美色,闯入宫中将她抓走了,公主的将军未婚夫立刻骑宝马披宝弓追赶,魔王逃到这里时看到山顶有个豁口,因此跳上豁口准备从天而遁,小将军一见立刻张弓搭箭,一箭正中魔王手臂,他只好丢下公主逃跑了。将军救下公主后得胜归朝,两人良缘缔结成就一段佳话。为了防止魔王再来骚扰,将军便将宝弓置于此,利箭上弦,从此那魔鬼再也没敢来,人们也过上了太平的生活,后来人们就称此地为箭扣!看来长城作为一个战略军事工程,人们也不忘在其上加些浪漫的故事,作为普通的小民,多希望安定和翔的生活啊,这才使这些传说得以发扬光大。从另一方面来说,人民将这个愿望寄托在这望不见头尾的长城上,而烽火台的名称便见一斑。
考虑到不使两位守墙人等得太久,我们决定顶多再爬两个烽火台就折回来,可越爬越有兴致,在长城上你追我赶走得飞快。沿途我们经过了长城的最窄处(只有一米宽),最陡处(俗称倒飞岩,据说雄鹰至此也必须倒转身子才能飞上这段长城),一个多小时后就爬上了长城的至高点:正北楼。我猜想正北楼应该是因其处于京城的正北面而得名吧!可古人是如何测出的呢?
站在正北楼上四望,东边是慕田峪,西边为箭扣,北望是高山,南向就是一马平川了。远观长城在山头轻快地盘旋游动,似驾轻就熟,举重若轻, 轻盈而飘逸,一种雄浑的感觉油然而生,“天高云淡,望断南飞燕,不到长城非好汉” 对老人家的这几句又有了另一种体验。近看长城,昔日坚固的躯干也没能顶住岁月的侵蚀,大部分陡坡整体崩坍,堆堆残砖乱石,乱石上瘦削的树木在风中摇摆着,挣扎着吐出些纷芳,透出了许多的悲凉!遥想当年,蒙恬将军在城楼上立马扬刀,该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啊?
风大起来了,很不情愿地开始下撤。在一个拐角处,不经意的抬头看一下正北楼,在太阳的西照下,正北楼金光闪闪,熠熠生辉,多象一块圣碑啊!站在其下,真的觉得自己的渺小。不由得感慨起来:自己怎么能和这凝聚了千千万万先辈的血汗结晶相比呢?这长城的历史用每座烽火台都当成一块碑来记述也不为过啊!看着这些高高在上的烽火台,它们是怎样的碑呢?没有铭文,但却刻满先人血泪,刻满中华民族辛酸历史,刻满我们民族对和平的祈求,还有我们对自然的征服的欲望,有什么文字能写得清呢?又何止是正北楼呢?长城上哪一块砖和哪一块石头没有一段故事,不能当作一块碑呢?如今这种征服的欲望随着岁月对城墙的侵蚀而显得那么的无力,但我们对和平的祈求却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但愿我们不要再修长城了,无论是现实的还是心里的,长城,就当他是历史吧,或是历史的丰碑吧!脚踏着丰碑,心却在体外了。回过神来心头不禁一紧:自己不正踩着这些松动的碑石往下爬吗?甚至不曾理会砖石在我脚下晃动而发出的低吟,任由它们滑落!这是我的初衷吗?我默然了,在默然中,我轻轻地抱起脚下的城砖,缓缓地将它放回原位……
从这一刻起,我就生活内疚之中了。下了山,回望那山顶的游龙,我深深地自责。长城,我登上过了,但我绝对称不上好汉!
notes:
请登长城者一定脚下留情;
强烈鄙视在城墙上留字者!
关键字: 八达岭 慕田峪 烽火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