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钟鼓楼
北京的钟鼓楼
做为一个在四合院里长大的北京人,经常经过鼓楼大街,多少年却对高高耸立在北京中轴线上的钟鼓楼熟视无睹。这次,一个朋友来北京(他曾就读北京多年,对老北京颇有感情),希望去钟鼓楼看看,我也随同前往。却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北京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最令人瞩目的当然是故宫、颐和园、天坛、十三陵等名胜古迹,但这些都是帝王的宫殿、祭坛或陵寝,而耸立在古都南北中轴线北端的这组楼式建筑,却是和平民百姓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钟鼓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两楼中间是一个小广场,广场两侧是纵横交错的小胡同,低矮的平方,拥挤的小院,住的多是北京的老住户,这里很少达官显贵,贫民居多。
清早,漫步在鼓楼的大街上,你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时光。习惯早起的人们很早就来到了两楼之间的广场上,打打太极拳,做做健美操,随着音乐扭扭秧歌,孩子也会在这里嬉戏,还有狗,也是那末不慌不忙的迈着舒缓的步子,想必,到了夏天,坐在这里乘凉,会是惬意的很吧。鼓楼南边,就是熙熙攘攘的地安门大街,步履匆匆的上班人,抬头可见这高大的鼓楼,却是早习以为常了。附近也有保护很好的四合院,所以这里开辟了胡同游,常有游客,乘坐人力三轮,到胡同里的人家做客。如今,在高楼林立的北京城,寻找老北京的风貌实属不易,可这里,你还能感受到浓浓的老北京的气息。鼓楼东边的斜街有几个早点铺,老北京的小吃很是有味,炒肝、卤煮火烧味道不错。老公是个豆汁狂,每次见了总要痛饮几碗,据说这里的豆汁味道醇厚,焦圈也酥脆,只是我对此从不感冒,有点望而生畏。老北京风味这里几乎都能品尝到,可惜肚子有限。但你还是很满足,能在小胡同里,切切实实的过一把老北京平民的清晨生活,难得呀。
早饭以后,到处转转,钟鼓楼还是要看的。钟鼓楼是中国古代用以司时的公共性楼阁建筑,是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将钟楼、鼓楼修建在京城中轴线上,是因为定时敲击的钟鼓之声要向全市居民报告国家的标准时。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钟、鼓二楼,属于明朝24个政府衙门之一,其职责便是准确地向全城完成报时任务。那时,每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子时便是夜11时至凌晨1时,以此类推。古时百姓家中没有时钟,社会生活的时间概念全由钟鼓楼报时界定,由此可见钟鼓楼在北京古代居民生活中是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了。清代原规定钟楼昼夜报时,乾隆后改为只报夜里两个更时,而且由两个更夫分别登钟、鼓楼,先击鼓后敲钟。其计时方式按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来计算,每更为一时辰,即现在的两小时,为定更,21点为二更,23点为三更,1点为四更,3点为五更,5点为亮更。钟鼓楼每到定更(19点)先击鼓,后敲钟,提醒人们进入睡眠,二更(21点)到五更(3点)则只撞钟不击鼓,以免影响大家睡眠。到了亮更(5点)则先击鼓后敲钟,表示该起床了。击鼓的方法是先快击18响,再慢击18响,共击6次,共108响。撞钟与击鼓相同。流传至今的民谚“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就是形容钟鼓楼敲击节奏的。
鼓楼是建在高砖台上的一座殿堂式建筑,北边有个牌楼式的大门,进得门去,就见这座类似城楼的建筑矗立在高达4米的台基上,抬眼望去,红墙朱栏、雕梁画栋,飞檐翼角的独特形态,使它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而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台上有5间重檐的木构殿楼,楼高46米多。从东北角的券门进入,有一登楼通道,楼梯虽只有69级,却十分陡峭,且没有一点缓冲,一口气爬上去,还真有点腿软、气喘。站在楼上向南望去,笔直的地安门大街,一直向前延伸到景山的最高端,景山的前面就是故宫了,据说这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是从皇帝的龙椅下通过的。
鼓楼里边原有一个铜壶滴漏,是用来计时的,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在二楼,陈列着用于定更的大鼓共有25个。一面主鼓,24个群鼓(依中国24 个节令而设置的)。历经变故,只有一个主鼓保存下来,也是残破不堪了,其他的鼓都是仿制的。主鼓面径就有1.6米,高2.4米,群鼓小些,但也有1.6米高。可以想见,如此壮观的鼓群,汇集在一起敲击,声音该是多么浑厚、雄壮。2001年岁末的午夜11时57分,北京鼓楼沉寂了近百年的群鼓再度被敲响——25位年轻鼓手表演了《二十四节令鼓之冬》乐章(鼓谱的作者是中央民族乐团打击声乐部首席朱啸林先生),鼓声持续3分钟,到2002年元旦0 时结束。鼓楼从2002年元旦起,正式对外开放。每到正点击鼓,每次一套。我们登楼的时候 正赶上击鼓,身着民族服装的小伙子,挥舞鼓锤,把鼓擂得山响。那气势可真威风。
钟楼在鼓楼迤北,和鼓楼不同,钟楼为全砖石结构,形体小而竖高,灰墙黑瓦,素洁挺拔。其灰色基调与鼓楼的红色墙体形成鲜明的对照。又因屋顶是黑色琉璃瓦,绿色琉璃瓦镶边,屋脊上还有对称的饰物和各类神兽,更让人感到钟楼的别致与飘逸。加上汉白玉石护栏,给人以轻松明快的感觉。如果不看介绍还真不知道,其中突出的是钟楼的声学结构,半圆屋顶,加上天井和十字券洞贯通,恰似两个上下贯通的共鸣腔,难怪那钟声浑厚绵长,“十有余里,莫不耸听”。二楼的用了报时大钟重约63吨,堪称古钟之最,是我国现存最重,也是最早的大钟。
如今的钟鼓楼虽已失去司时的作用,流传了七百多年的暮鼓晨钟早已封存在祖辈的记忆中。但每到年节,依然能听到宏厚有力的钟鼓声,成为京城著名的一景。
朋友登楼看的仔细,每个细节都不漏掉,弄得我口干舌燥,疲累的很。下得楼来。在广场周边随便走走,发现广场的东北角有个小商店,信步走了进去,是个买民间工艺品的小店,店中间有个八仙桌,坐在桌边休息一下,跟小老板讨口水喝,顺便把陈列的商品看了一遍,这里商品都是来自民间,有布老虎、草编鸡、泥塑的小动物都是憨态可掬,十分可爱,小孩穿的百纳衣据说是来自山东,虎头帽、绣花鞋也都做的精巧。和别的卖旅游商品的商店不同,这里的东西不是那末粗制滥造,在这里再次感受到了老北京的气息。记得小时候过年逛厂甸庙会,大人总会买个这样的小玩意给孩子。朋友也买了点东西送给家人。
鼓楼到地安门大街,老北京的吃食很多,搭链火烧小米粥、馄饨候,还有灌肠、杂碎汤、爆肚。过一次老北京胡同里的小日子,是个不错的选择。
(鼓楼)
(古朴的钟楼)
关键字: 中轴线 地安门 钟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