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过去的什刹海
什刹海地区地处故宫之后,位于西城区的东北部。资料显示,今天的什刹海总面积146.7公顷(地安门外大街以东地段未计入),就北京旧城(明清北京)的风貌而言,它处于上风上水的西北方。什刹海地区最文明的莫过于前、后、西三海,三海相互贯通、连成一片,颇有江南水乡风情。而其以占什刹海地区总面积的23%、总面积33.6公顷的湿地,而成为老北京最佳的居住地。
什刹海 银锭桥旁
据西海西居委会的李书记称,在过去,这里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富人区,到军阀混战的年代,这里最小的官也相当于市长了。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原因,什刹海景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占西城区的三分之一以上。历史上本地区曾建有王府、寺观、庵庙等多达30余座,现仍尚存10几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这里的不少古建筑在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及政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包括有恭王府及花园、宋庆龄故居及醇王府、郭沫若纪念馆、钟鼓楼、德胜门箭楼、广化寺、汇通祠、会贤堂。
有水的地方总能多显示出几分灵蕴。在雨水稀少的北京自然更是如此。自建都以来,北京皇城内的前三海湿地被皇家独占(北海、中海、南海总称西苑),后三海湿地则成为达官显贵竞居之地。由于有了这样一重历史形成的文脉、地脉,到清王朝结束了将近一百年后的今天,什刹海地区仍旧是一个贵中之贵的地区。
从一个小胡同穿进去,到达西海。前后百米,却好似进入另一个世界。
西海也称积水潭。就是这一小片水域,却是历史上多少大事发生的起点。
这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端终点。到了元朝,忽必烈正式建都大都(北京),无论是加强南方统治还是粮草运输,大运河的战略地位凸显。在依靠马车、帆船运输的年代,这条灭隋的水路竟成为元大都的生命线。
后海
元代杰出的水利专家郭守敬受命治水,解决运河北端终点问题。先后两次,均已失败告终。在郭花甲之年,宝刀不老,寻思琢磨,总结前两次经验教训,再次动工,历时一载,终于开通。开通后的运河,引白浮泉水入城,汇流积水潭,开凿通惠河直达通州,京杭大运河南至杭州,北至海子(积水潭),既解决大都城水源,又使大批漕粮货物运抵京都。
由于这种特殊地位,当时什刹海沿岸处处酒榭歌台,积水潭中舳舻蔽水,繁荣异常。元朝大都皇城在兴建之处就对城市功能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和定位:以大宁宫太液池中的琼华岛为中心,西岸是太后居住的隆福宫和太子居住的兴圣宫。东岸是“大内”。大内南部是以大明殿为中心的举办典礼朝会的外朝区,北部是以延春阁为中心的日常办公和生活的内廷区。大内以北是御花园。太庙建在城东,即“左祖”,社稷坛建在城西,即“右社”。主要的市场设在城西北部积水潭北岸的“斜街市”,即“后市”。因通惠河最终开通,积水潭成为是货物集散地,适于交易,地位自然不同凡响。
眼前,郭守敬石像。由郭的老家政府河北邢台和北京西城区政府共同建造。或许来的时机不对,湖水冰封,无法感受当年那种水波不兴的妙境了。遥想当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其实,在这片静寂的湖面上,思索着几百年前的兴衰成败,人们根本无法知道这里确实是故都昔日最繁华的地段,历史的悲悲喜喜竟然都在这里上演。
关键字: 什刹海 北京 故宫 海鲜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