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桥市场
北京市最大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之一。原称红桥农贸市场。初建于1979年秋,是一个由郊区农民在崇文区法华寺街、磁器口南口自发形成的以经营瓜果、蔬菜为主的农贸市场,多数是席地经营。
1980年迁至天坛路,南端邻近公园东门,围坛墙向北延至公园北门。全长800米,占地6,400平方米,摊位200余个,因北邻红桥地区,故称红桥农贸市场。1981年经营方式扩展为批发兼零售,农产品成交量达800万公斤,成交额400多万元。1984年经营品种逐渐齐全,划分为蔬菜批发、农副水产、日用百货、家具、服装五个经营区。
1985-1989年,陆续将市场改造为半封闭式大棚,固定摊位增至700余个,1989年增加“经营文物监管范围内的旧货”。
1990年市场共有个体工商户800户,来自14个省市44个地区。经营商品13类上万余种,日客流量3万人次,日成交额20余万元。1993年市场成交总量达2,200万公斤,成交额达16,500万元,实现税费650万元。
1992年为保护天坛坛墙,恢复古都风貌,政府决定在红桥市场对面建设新址,1993年4月29日奠基,1995年1月28日正式开业。总投资2.4亿元,建成后的红桥市场是一座八层大厦,地上五层,地下三层,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营业面积16,000平方米。内设中央空调、电视监控、电动滚梯、客货电梯,自动消防报警系统、卫生设备等设施,经营摊位达1,000余个,附设金融、邮政、通讯、仓库、停车场等服务机构和设施,与全国14个省市、44个地区建立了商品信息联系。成为集商贸、餐饮、娱乐、旅游于一体的大型集贸市场。
1997年在市场五层开设红桥开鑫酒楼,可同时容纳200人就餐。完成了经营主体由自产、自销的农民摊贩到商品经营者、承包商、代理商的转变,市场功能从单一的低层次集贸型交易到多功能、高效率集合经营的转变。市场全部由个体经营者经营,每天在此交易的人流近3-4万人次,中国北方主要城市的部分农副产品也由红桥市场中转。最具特色的是水产品和珍珠饰品。水产品经营者有168家,以鲜、活、全著称全市,水产品由空运到京,再到市场后立即充氧、配制海水养殖。品种有虾、蟹、贝、龟、鱼类等上千个品种。珍珠饰品营业面积达1,000平方米,是北京最大、最全的珍珠集散地,品种有淡水珍珠、海水珍珠、南洋珍珠、黑珍珠等。按色泽、大小、圆滑度等标准严格分类,价格从几十元至上万元,吸引大批国外游客。摊主大都会用英语等多国语言与外国顾客进行交谈。1997年成交额达6亿元,成交量3,500万公斤。两费收入2,600余万元。市场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有职工230人。市场从业个体经营者2,000余人。1995年以来,共接待海外游客30万人次,包括世界妇女大会、国际议长联盟大会等代表,瑞典首相佩尔松、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等著名人物以及30多个国家的贵宾300余人(部长以上)。1984年以来曾多次获得“全国文明集贸市场”、“全国物价、计量信得过单位”、“全国计量先进单位”、“爱国卫生先进单位”、“首都文明单位”、“北京市文明示范市场”、“北京市物价计量双信单位”、“外地来京务工人员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关键字: 农副产品 农贸市场 北京市 崇文区 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