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伽师县,向以碱大、水苦、人穷而闻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穷最苦的八个县份之一。正常年景,尚有一部分农民难以温饱,若遇大一点的自然灾害,情况就会更加严重。历史上,四处逃荒要饭的现象,屡有发生。
过去,外面的人一提起这个维吾尔族聚居的、有着20万人口的伽师县,便会觉得那是个穷的没法治的盐碱窝,谁也不愿意跳进那无边的苦海去工作。当地的一些干部群众也往往自惭形秽,怨天尤人,把改变穷苦面貌的希望,寄托在上面的帮助和救济上。
几十年来,党和国家为了改变那里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每年都拨出一笔相当可观的资金和物资。这些钱和东西,虽然也解决了不少燃眉之急,但对于一个“造血机能”很不健全的机体来说,光靠外面“输血”,毕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里的人们才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样,忽然发现当地出产的一种名叫“喀拉库塞”的冬甜瓜,使他们走上致富之路的一颗“摇钱树”。
伽师县土地辽阔,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本来应适合农作物生长。可是,由于这里位于克孜河下游,地势比较低洼,遂成为上、中游农田排下来的盐碱水汇集之所,致使地下水位不断升高,土地次生盐渍化日益严重。据统计,全县60万亩耕地中,次生盐渍化面积达90%以上。遍地茫茫白碱,庄稼难以立苗,粮食单产很低,一直只有一二百斤,人均收入少的可怜,长期在三四十元左右徘徊,成为远近闻名的穷县。
其实,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盐碱重是坏事,也是好事。因为,正是这种下潮地、盐碱窝的水土条件和白天日照强、昼夜温差大的光热资源,非常有利于甜瓜的生长和糖分的积累。当地的维吾尔族农民又在长达千年之久的种瓜历史中摸索出丰富的栽培经验。所以,这里出产的椭圆形甜瓜,就成了新疆哈密瓜大家族中的佼佼者。它个头均匀,大小适中,平均单瓜重3~5公斤,橙红色的瓜肉厚实、细腻、多汁,色泽鲜艳诱人,吃起来香脆可口,甘美异常,别具风味。尤其可贵的是,这种瓜生就一层韧皮,上面密布着深绿色的斑点和网纹,看上去犹如铁锈一般,故又名“铁皮瓜”,极耐贮藏和运输。
每年9月底,瓜农们把准备冬贮的甜瓜收获后,并不急于拉回家,而是仍然把它留在地里,让秋天的阳光晒上一月左右。当地的维吾尔族瓜农历来非常重视晒瓜,认为晒瓜是减少水份,保证质量,延长贮藏时间的重要一环,不可马虎从事。因此,晒瓜便有不少讲究。比如,晒瓜时要瓜蒂朝阳,瓜上放一些瓜叶,避免阳光直接暴晒,过上个把星期,就要翻晒一次等等。直到10月底11月初,大地初次出现薄霜,才采取防寒保暖措施,即夜间将瓜盖上一层干草,以防受冻。如果天气继续变冷,渠水发生结冰现象,就要将地里的甜瓜收运回家,堆放在小土屋中。这种农家自建的小土屋,虽然低矮简陋,但厚实的土墙却有很好的保温性能。瓜农们除在小屋顶上开有一扇天窗,可以白天开,夜间闭;晴天开,阴天闭;随着天气变化而不断调节温度外,还在小屋里放置一碗水,以测量市内温度是否何时。隆冬时节,如果发现水碗结冰,那就不仅全天都得关闭门和天窗,还要在夜间将牛、羊、毛驴等家畜赶进设在土屋一侧的畜栏内,让牲畜放出的热量来提高室内温度,确保甜瓜安全越冬。
千百年来,伽师县的维吾尔族瓜农,就是这样一直沿用着世代相传的古老的土办法,竟然奇迹般的将甜瓜贮藏到第二年的五六月份,依然新鲜如初,风味不变。如用汽车、火车长途装运,虽瓜皮多处被挤压致伤,也不会全瓜溃烂。伽师瓜的这些独具特色的优良品质,正是打入国内、国外市场极为有利的条件。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运用,伽师瓜更是漂洋过海,远销世界各地了。
新疆旅行网(https://www.xjlxw.com)编辑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出疆旅游电话:0991-2671000 0991-2310325 18999981856 | 新疆散客旅游电话:0991-2310325 18099695348 189998327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