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州石雕
是青田石雕支流,远在唐代就有艺人从事于石雕,镂刻印章、朝珠、如意、香炉、器皿和房屋建筑饰品,石雕艺人善于运用石块不同颜色和不同形状。
利用传统搂空、园雕、浮雕、浅刻等手法, 雕琢出山水、人物、花卉、禽兽,少量专供欣赏,多数作花瓶、台灯、烟嘴、笔洗、墨盒、砚盖、印章、书夹、扇坠等工艺品与日用品。
名艺人潘雨辰,擅长青田石雕,所作《罗盛教》、《铁骑奔腾》、《幸福时代儿童》由国内外有关部门收藏。林岩福运用立体镂空山水技法,创作石雕佳品《吴越王射潮》、《雁荡山》。
2.金版画
是指在圆木家具(如花鼓桶、六格盒、斗、升、洗脚盂等)上所做的独特的画,这种画要经过涂画、贴金、刻画、上漆等四道工序才能完成。
其中“贴金”、“刻画”为要着,非技术精通者莫能掌握。金版画近似漆画,但它比漆画更富丽,层次更丰富。
3.细纹剪纸
又名细纹刻纸,流行于乐清。最初多应用于龙船灯或窗棂装饰,后妇女用它作绣花底图,绣成帽花、鞋花、肚花、肚兜花,故又称剪花。
这种细纹刻纸,构图隽秀优美,刀法精妙人微。景细线纹阔度只有一毫米,1公分阔度薄纸能刻22刀,每刀间隔不到半毫米,细如发丝;且疏密有致,和谐美观。
建国后,细纹刻纸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又有创新,图案内容花鸟、人物兼备,其代表作细纹《花乌》《军民鱼水情》、《课余》、《纺织姑娘》等先后在国内外展出,影响广泛。陈朝芬《八角双鱼》1956年获国际奖金,张侯光剪纸1987年全国剪纸大奖赛中获一等奖。
4.温州彩石镶嵌
系石雕和木雕相结合工艺美术。光绪八年(1882),永嘉老艺人潘阿明开始用青田彩石片镶嵌在红木和花梨木上,以后,艺人不断革新创造,除作挂镜、小屏工艺品外,还增加对联、挂屏、立地屏风、箱拒等。
民国9年(1920)销往南洋群岛一带,还参加日本东京国际展览会。建国后,温州艺雕厂老艺人王培珍、吴振德等人创作《中国古代八大发明家》彩石镶嵌,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金继锐创作《乐寿元疆》(彩石地插屏),送新加坡亚大地区傅览会展出。
5.凤尾鱼
俗称“子鲚 ”,又称“鲚鱼”,属名贵的经济鱼类。它是温州的著名特产,是下饭佐酒的佳品。因其尾部分叉,短呈红色,尖细窄长,犹如凤尾,故称。
温州历代相传,有“雁荡美酒茶山梅,江心寺后凤尾鱼”之说。每年三月,生活在浅海的凤尾鱼,就溯江而上,群集到江心孤屿四周的江面上。近郊渔民们便驾着子鲚船,撤网捕鱼。最多的是在江心寺后面的江中。
此鱼腹内多子,肉质细嫩,可以煮吃,但民间多用油煎,吃起来又香又脆,鲜美可口。相传南宋状元王十朋(乐清人),曾在江心孤屿读书。因他勤奋好学,感动了东海龙王,特地送这种叫“子鲚”的鱼给他吃。“一袋凤尾鱼,万里思乡情”。
温州侨乡的一些眷属,每逢凤尾鱼上市,就将它晾得半干,佐以茴香、姜椒、茶叶和食糖,然后将鱼泡熟,放在小竹篮上烘干,精制成鱼干,风味鲜美,香而又脆,寄给在海外的亲友,让他们分享家乡的温暖与馨香。侨胞们感动地称故乡凤尾鱼为“香(乡)鱼”。
6.梭子蟹
形如梭子,又称“江蟹”,东南各地不仅海岸线长,而且海面辽阔,梭子蟹资源丰富,每当秋菊盛开,蟹肥膏满,正是食蟹的好时节。
蟹肉细嫩、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以及维生素a等成分,无论鲜食、腌食、佐酒下饭,都十分可口,经过厨师的巧手,还可以制作“芙蓉蝤蛑”等四十多种佳肴。
近年来一些产地将鲜活的梭子蟹进行加工冷冻出口或采用“活蟹笼养”。在起运时,先将梭子蟹进行技术处理,使它处于冬眠状态,运抵外地或国外后,再使睡蟹复苏,从而保持了新鲜梭于蟹的美味。
7.瓯绣
是我国六大名绣之一,又称画帘。制作者将毛竹刮去青皮,通过分层开片,煮熟抽丝,编织成竹帘,然后用颜料或彩线在上面制成花鸟、山水、人物等作品。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清咸丰三年(1853),温州设有专业绣铺。
光绪年间,匝绣销往欧美与南洋各地。民国5年(1916)温州设立刺绣局,温州城区府前街、五马街、打锣桥等处,均设有刺绣社。早期工艺美术家蔡墨笑、金静芝的刺绣作品,曾在巴拿马、加拿大和美国展出。
8.绣花
明末,温州乡间妇女在羽沙布上用十字针法挑绣出图案花纹,称之为十字花边,俗称挑花。工艺品甚富乡土气息,多数作品精致美观,常作家具装饰品。
远在19世纪,即远销意大利、已西、瑞士、比利时等国。建国后,十字花边吸取百绣之长,不断创新,并结合绣、缕、贴、嵌,迭出新意,花色品种发展到2000多个,畅销90多个国家和地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出疆旅游电话:0991-2671000 0991-2310325 18999981856 | 新疆散客旅游电话:0991-2310325 18099695348 18999832796 |